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森林保护学论文--森林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各种树的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

甲基磺酸甲酯对丛枝病泡桐基因表达影响研究

致谢第4-9页
缩写词表第9-10页
摘要第10-1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19页
    1.1 泡桐丛枝病研究概述第11-14页
        1.1.1 丛枝病寄主的研究第11页
        1.1.2 丛枝病病原的研究第11-13页
        1.1.3 病原-寄主相互作用的研究第13-14页
    1.2 丛枝病发生与分子标记第14-15页
        1.2.1 分子标记的种类第14页
        1.2.2 丛枝病研究与分子标记第14-15页
            1.2.2.1 简单重复序列 (Simple sequence repeat, SSR)第14页
            1.2.2.2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 (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hism,AFLP)第14页
            1.2.2.3 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 (Methylation-sensitive amplification polymorphism, MSAP)第14-15页
    1.3 植物转录组研究第15-17页
        1.3.1 转录组定义第15页
        1.3.2 转录组研究方法第15-16页
        1.3.3 转录组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第16-17页
            1.3.3.1 植物病害研究第16-17页
            1.3.3.2 特异基因筛选第17页
    1.4 表观遗传学研究第17-18页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技术路线第18-19页
第二章 DNA甲基剂对泡桐丛枝病形态变化和DNA碱基序列的影响第19-28页
    引言第19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19-21页
        2.1.1 试验材料及处理第19页
        2.1.2 试验方法第19-21页
            2.1.2.1 MMS处理对泡桐丛枝病幼苗形态变化的影响第19页
            2.1.2.2 DNA提取第19页
            2.1.2.3 MMS处理幼苗植原体Nest-PCR检测第19页
            2.1.2.4 MMS处理对3种泡桐丛枝病幼苗的AFLP分析第19-21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21-27页
        2.2.1 MMS处理对3种泡桐丛枝病幼苗形态变化的影响第21-24页
            2.2.1.1 MMS处理对白花泡桐丛枝病幼苗形态变化的影响第21页
            2.2.1.2 MMS处理对豫杂一号泡桐丛枝病幼苗形态变化的影响第21-22页
            2.2.1.3 MMS处理对毛泡桐丛枝病幼苗的形态变化的影响第22-24页
        2.2.2 MMS处理对3种泡桐丛枝病幼苗植原体的影响第24-26页
            2.2.2.1 MMS处理对白花泡桐丛枝病幼苗植原体的影响第24-25页
            2.2.2.2 MMS处理对豫杂一号泡桐丛枝病幼苗植原体的影响第25页
            2.2.2.3 MMS处理对毛泡桐丛枝病幼苗植原体的影响第25-26页
        2.2.3 MMS处理3种泡桐丛枝病幼苗DNA碱基序列的AFLP分析第26-27页
            2.2.3.1 MMS处理对白花泡桐丛枝病幼苗DNA碱基序列的AFLP分析第26页
            2.2.3.2 MMS处理对豫杂一号泡桐丛枝病幼苗DNA碱基序列的AFLP分析第26-27页
            2.2.3.3 MMS处理对毛泡桐丛枝病幼苗DNA碱基序列的AFLP分析第27页
    2.3 讨论第27-28页
第三章 泡桐丛枝病发生与DNA甲基化变化的关系第28-47页
    引言第28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28-31页
        3.1.1 实验材料第28页
        3.1.2 试验方法第28-31页
            3.1.2.1 DNA提取第28页
            3.1.2.2 RNA提取第28-29页
            3.1.2.3 MSAP分析3个种泡桐丛枝病幼苗处理后DNA甲基化的变化第29页
            3.1.2.4 电泳凝胶谱带分析第29-30页
            3.1.2.5 与丛枝病相关的DNA甲基化模式的比对方案第30页
            3.1.2.6 DNA甲基化特异性片段的克隆与序列分析第30-31页
            3.1.2.7 差异片段qRT-PCR验证第31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31-44页
        3.2.1 MMS处理对3种泡桐丛枝病幼苗DNA甲基化水平的作用第31-33页
            3.2.1.1 MMS处理对白花泡桐丛枝病幼苗DNA甲基化水平的作用第31-32页
            3.2.1.2 MMS处理对豫杂一号泡桐丛枝病幼苗DNA甲基化水平的作用第32-33页
            3.2.1.3 MMS处理对毛泡桐丛枝病幼苗DNA甲基化水平的作用第33页
        3.2.2 MMS处理对3种泡桐丛枝病幼苗DNA甲基化模式的作用第33-38页
            3.2.2.1 MMS处理对白花泡桐丛枝病幼苗DNA甲基化模式的作用第33-35页
            3.2.2.2 MMS处理对豫杂一号泡桐丛枝病幼苗DNA甲基化模式的作用第35-37页
            3.2.2.3 MMS处理对毛泡桐丛枝病幼苗DNA甲基化模式的作用第37-38页
        3.2.3 DNA甲基化特异片段的同源性分析第38-42页
            3.2.3.1 白花泡桐DNA甲基化特异片段的同源性分析第38页
            3.2.3.2 豫杂一号泡桐DNA甲基化特异片段的同源性分析第38-41页
            3.2.3.3 毛泡桐DNA甲基化特异片段的同源性分析第41-42页
        3.2.4 差异片段的qRT-PCR分析第42-44页
            3.2.4.1 白花泡桐差异基因的q RT-PCR分析第42页
            3.2.4.2 豫杂一号泡桐差异基因的qRT-PCR分析第42-44页
    3.3 讨论第44-47页
第四章 丛枝病发生与泡桐基因表达变化的关系第47-90页
    引言第47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47-50页
        4.1.1 试验材料第47页
        4.1.2 试验方法第47-50页
            4.1.2.1 RNA提取第47页
            4.1.2.2 cDNA文库构建第47-48页
            4.1.2.3 转录组信息分析第48-49页
            4.1.2.4 差异表达转录本的qRT-PCR分析第49-50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50-81页
        4.2.1 2个种泡桐丛枝病幼苗转录组数据产出及统计第50-52页
            4.2.1.1 豫杂一号泡桐丛枝病幼苗转录组数据产出及统计第50-51页
            4.2.1.2 毛泡桐丛枝病幼苗转录组数据产出及统计第51-52页
        4.2.2 2个种泡桐丛枝病幼苗转录本ORF预测与分析第52-54页
            4.2.2.1 豫杂一号泡桐丛枝病幼苗转录本ORF预测与分析第52-53页
            4.2.2.2 毛泡桐丛枝病幼苗转录本ORF预测与分析第53-54页
        4.2.3 2个种泡桐丛枝病幼苗转录组功能注释第54-69页
            4.2.3.1 豫杂一号泡桐丛枝病幼苗转录本功能注释第54-56页
            4.2.3.2 毛泡桐丛枝病幼苗转录本功能注释第56-69页
        4.2.4 2个种泡桐丛枝病幼苗转录本差异基因及其富集分析第69-78页
            4.2.4.1 豫杂一号泡桐转录本差异基因及其富集分析第69-72页
            4.2.4.2 毛泡桐丛枝病幼苗的转录本差异及其富集分析第72-78页
        4.2.5 2个种泡桐丛枝病幼苗差异表达转录本的qRT-PCR分析第78-81页
            4.2.5.1 豫杂一号泡桐丛枝病转录组差异表达转录本的q RT-PCR分析第78页
            4.2.5.2 毛泡桐丛枝病转录组差异表达转录本的qRT-PCR分析第78-81页
    4.3 讨论第81-90页
        4.3.1 次生代谢相关基因第81-84页
            4.3.1.1 叶酸合成相关基因第82-83页
            4.3.1.2 类黄酮合成相关基因第83-84页
        4.3.2 脂肪酸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第84页
        4.3.3 糖酵解/糖异生相关基因第84-86页
        4.3.4 表观遗传修饰相关基因第86-87页
        4.3.5 光合作用和碳代谢相关基因第87页
        4.3.6 症状表达相关基因第87-88页
        4.3.7 植物防御相关基因第88-90页
第五章 主要结论及展望第90-92页
    5.1 结论第90-91页
    5.2 展望第91-92页
第六章 创新点第92-93页
参考文献第93-107页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和获奖情况第107-108页
Abstract第108-109页

论文共10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胃癌中Her-2基因表达及异质性研究
下一篇:我国中小学微课发展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