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0页 |
引言 | 第10-16页 |
(一) 本文研究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 第10-12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页 |
(三) 本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第13-14页 |
(四) 本文研究所使用的主要方法 | 第14-16页 |
一、 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相关概念 | 第16-21页 |
(一) 理想信念的内涵 | 第16-19页 |
1. 理想与信念 | 第16-17页 |
2. 理想信念 | 第17-19页 |
(二) 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探讨 | 第19-21页 |
1. 理想信念教育 | 第19页 |
2. 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 | 第19-21页 |
二、 理想信念教育有效性的评价标准 | 第21-23页 |
(一) 理想信念教育的要求能否与社会发展相一致 | 第21-22页 |
(二) 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能否与教育对象相适应 | 第22-23页 |
三、 制约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 第23-33页 |
(一) 社会因素 | 第23-26页 |
1. 社会不良风气的熏染 | 第23-24页 |
2. 经济全球化的负面效应 | 第24-25页 |
3. 网络信息时代的挑战 | 第25-26页 |
(二) 学校因素 | 第26-29页 |
1. 学校教育的功利性 | 第26-27页 |
2. 学校教育队伍的失衡性 | 第27-29页 |
(三) 家庭因素 | 第29-31页 |
1. 家庭教育理念的“偏差” | 第29页 |
2. 家庭教育环境的“侵蚀” | 第29-31页 |
(四) 学生主体因素 | 第31-33页 |
1. 学生主体素质的差异性 | 第31页 |
2. 学生主体认知的局限性 | 第31-32页 |
3. 学生主体选择的盲目性 | 第32-33页 |
四、 实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有效性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第33-36页 |
(一) 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 第33页 |
(二) 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 | 第33-34页 |
(三) 主体性与社会性相结合 | 第34页 |
(四) 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 第34-36页 |
五、 提升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有效性的途径 | 第36-44页 |
(一) 巩固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大学生理想信念 | 第36-37页 |
(二) 尊重学生自身主体地位,以合理的需要激发大学生理想信念 | 第37-38页 |
(三) 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以高尚的师德引领大学生理想信念 | 第38-39页 |
(四) 优化教育环境育人作用,以良好的氛围熏陶大学生理想信念 | 第39-40页 |
(五) 综合教育载体传递作用,以丰富的形式改善大学生理想信念 | 第40-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后记 | 第47-4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