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9页 |
摘要 | 第9-10页 |
1 生防真菌抗逆生物学研究现状 | 第10-18页 |
1.1 生防真菌抗逆性及其机制 | 第10-14页 |
1.1.1 生防真菌的氧化耐受机制 | 第10-11页 |
1.1.2 生防真菌的耐紫外机制 | 第11-12页 |
1.1.3 生防真菌的耐热机制 | 第12页 |
1.1.4 生防真菌的其它抗逆机制 | 第12-13页 |
1.1.5 真菌多糖和Atf1的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2 生防真菌的遗传转化方法 | 第14-16页 |
1.2.1 抗性标记 | 第14页 |
1.2.2 遗传转化方法 | 第14-16页 |
1.3 研究目标与意义 | 第16-18页 |
2 生防真菌分生孢子耐氧化力与碱溶性多糖含量的关联 | 第18-25页 |
2.1 材料和方法 | 第18-20页 |
2.1.1 供试菌株 | 第18-19页 |
2.1.2 试剂 | 第19页 |
2.1.3 气生分生孢子固液双相法制备 | 第19页 |
2.1.4 分生孢子耐氧力测定 | 第19页 |
2.1.5 多糖含量的测定 | 第19-20页 |
2.1.6 碳源对多糖含量和耐氧力的影响 | 第20页 |
2.1.7 数据分析 | 第20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0-23页 |
2.2.1 不同菌株孢子的耐氧力 | 第20-21页 |
2.2.2 不同菌株孢子的多糖含量以及残存指数与多糖含量的相关性 | 第21-22页 |
2.2.3 培养条件对球孢白僵菌孢子耐氧力的影响 | 第22-23页 |
2.3 讨论 | 第23-25页 |
3 球孢白僵菌BbAtf1的基因功能分析 | 第25-40页 |
3.1 BbAtf1的基因克隆、基因敲除及基因回补 | 第25-29页 |
3.1.1 菌株及载体 | 第25页 |
3.1.2 试剂 | 第25-26页 |
3.1.3 BbAtf1的基因敲除和回补的分子操作 | 第26-29页 |
3.2 野生株、敲除株ΔBbAtf1及回补株ΔBbAtf1/BbAtf1的表型分析 | 第29-33页 |
3.2.1 不同条件下的孢子萌发与生长 | 第29-30页 |
3.2.2 分生孢子对环境胁迫的耐受力 | 第30-31页 |
3.2.3 毒力测定 | 第31页 |
3.2.4 敲除株中表型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 | 第31-32页 |
3.2.5 数据处理及序列分析 | 第32-33页 |
3.3 结果 | 第33-38页 |
3.3.1 BbAtf1基因序列分析 | 第33-34页 |
3.3.2 BbAtf1敲除和回补转化子的鉴定 | 第34-35页 |
3.3.3 野生株、BbAtf1敲除株和回补转化子的生长状况 | 第35-36页 |
3.3.4 野生株、BbAtf1敲除株和回补株分生孢子对环境胁迫的耐受力 | 第36-37页 |
3.3.5 野生株、BbAtf1敲除株和回补株分生孢子产量和多糖含量 | 第37页 |
3.3.6 野生株、BbAtf1敲除株和回补株分生孢子对大蜡螟的毒力 | 第37页 |
3.3.7 实时定量PCR | 第37-38页 |
3.4 讨论 | 第38-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8页 |
Summary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