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0页 |
英文縮写符号及中英文对照表 | 第10-11页 |
1 引言 | 第11-23页 |
1.1 芍药光合特性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 植物弱光逆境的研究进展 | 第12-18页 |
1.2.1 弱光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12-14页 |
1.2.2 弱光对植物观赏品质的影响 | 第14页 |
1.2.3 弱光对植物光合产物运输和分配的影响 | 第14-15页 |
1.2.4 弱光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15-16页 |
1.2.5 弱光对植物气孔的影响 | 第16页 |
1.2.6 弱光对植物光合色素的影响 | 第16-17页 |
1.2.7 弱光对植物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淀粉含量的影响 | 第17-18页 |
1.3 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加氧酶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1.3.1 Rubisco与光合作用 | 第18-19页 |
1.3.2 Rubisco的活性调节 | 第19页 |
1.3.3 其它因子对Rubisco的影响 | 第19-21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1.4.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1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3-29页 |
2.1 试验地概况 | 第23-24页 |
2.2 试验材料 | 第24页 |
2.3 试验方法 | 第24-29页 |
2.3.1 芍药不同种植方法 | 第24页 |
2.3.2 生长指标的观测 | 第24-25页 |
2.3.3 光合参数的测定 | 第25-26页 |
2.3.4 生理指标的测定 | 第26-28页 |
2.3.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8-2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9-63页 |
3.1 设施栽培方式下芍药生长及开花情况 | 第29-32页 |
3.1.1 设施栽培方式下芍药株高和茎粗的变化 | 第29-30页 |
3.1.2 设施栽培方式下芍药开花情况 | 第30-31页 |
3.1.3 设施栽培方式下芍药干重的变化 | 第31-32页 |
3.2 设施栽培方式下芍药光合特性研究 | 第32-41页 |
3.2.1 不同芍药品种设施栽培方式下光响应曲线变化 | 第32-34页 |
3.2.2 不同芍药品种设施栽培方式下最大净光合速率的变化 | 第34-36页 |
3.2.3 不同芍药品种设施栽培方式下表观量子效率的变化 | 第36-37页 |
3.2.4 不同芍药品种设施栽培方式下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的变化 | 第37-40页 |
3.2.5 不同芍药品种设施栽培方式下羧化效率的变化 | 第40-41页 |
3.3 设施栽培方式下芍药光合色素与光合产物的研究 | 第41-49页 |
3.3.1 不同芍药品种设施栽培方式下光合色素含量的变化 | 第41-45页 |
3.3.2 不同芍药品种设施栽培方式下光合产物含量的变化 | 第45-49页 |
3.4 设施栽培方式下芍药Rubisco活性的研究 | 第49-59页 |
3.4.1 不同芍药品种设施栽培方式下Rubisco活性的变化 | 第49-51页 |
3.4.2 芍药不同叶位Rubisco活性的变化 | 第51页 |
3.4.3 Rubisco活性及其相关因子分析 | 第51-59页 |
3.5 芍药不同品种设施栽培方式适应性综合分析 | 第59-63页 |
3.5.1 芍药对设施栽培方式的敏感指数 | 第59-61页 |
3.5.2 设施栽培方式下芍药各指标的隶属函数值 | 第61-63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63-69页 |
4.1 结论 | 第63-64页 |
4.2 讨论 | 第64-69页 |
4.2.1 设施栽培方式对芍药生长及开花的影响 | 第64-65页 |
4.2.2 设施栽培方式对芍药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65-67页 |
4.2.3 设施栽培方式对芍药光合素色含量的影响 | 第67页 |
4.2.4 设施栽培方式对芍药光合产物的影响 | 第67-68页 |
4.2.5 设施栽培方式对芍药Rubisco活性的影响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7页 |
图版 | 第77-78页 |
个人简介 | 第78-79页 |
导师简介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