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砜膜表面改性及抗污染性能的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2页 |
1.1 膜分离技术 | 第10-14页 |
1.1.1 膜概述 | 第10页 |
1.1.2 膜分离技术 | 第10页 |
1.1.3 膜污染原理 | 第10-12页 |
1.1.4 膜污染控制 | 第12-13页 |
1.1.5 膜材料改性 | 第13-14页 |
1.2 等离子体 | 第14-16页 |
1.2.1 等离子体概念 | 第14-15页 |
1.2.2 等离子体产生方法 | 第15-16页 |
1.2.3 等离子体氛围 | 第16页 |
1.2.4 等离子体应用 | 第16页 |
1.3 超滤膜表面亲水改性的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1.3.1 超滤膜分类 | 第16-17页 |
1.3.2 聚砜超滤膜 | 第17-18页 |
1.4 大豆蛋白废水 | 第18-19页 |
1.5 本课题提出及意义 | 第19页 |
1.6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2页 |
2 氮气等离子体对聚砜膜的表面改性 | 第22-30页 |
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22-24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2页 |
2.1.2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22页 |
2.1.3 实验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22-23页 |
2.1.4 等离子体改性装置图 | 第23-24页 |
2.1.5 膜通量测定装置 | 第24页 |
2.2 原料及试剂的预处理 | 第24-25页 |
2.2.1 聚砜膜预处理步骤 | 第24-25页 |
2.2.2 等离子体改性步骤 | 第25页 |
2.3 聚砜膜接枝丙烯酸(AA)单体 | 第25-26页 |
2.3.1 确定接枝时间温度 | 第25页 |
2.3.2 同步法接枝丙烯酸(AA)单体 | 第25-26页 |
2.3.3 两步法接枝丙烯酸(AA)单体 | 第26页 |
2.4 聚砜膜抗污染性能测试表征 | 第26-28页 |
2.4.1 表面接触角测量 | 第26页 |
2.4.2 膜抗污染性能测试 | 第26-28页 |
2.5 聚砜膜表面改性膜表面结构的表征 | 第28-30页 |
2.5.1 扫描电镜(SEM) | 第28页 |
2.5.2 XPS分析 | 第28-29页 |
2.5.3 红外光谱(FTIR)分析 | 第29-30页 |
3 聚砜膜表面改性 | 第30-40页 |
3.1 低温氮等离子体改性 | 第30-33页 |
3.1.1 体系压强对氮等离子体改性影响 | 第30-31页 |
3.1.2 射频功率对氮等离子体改性影响 | 第31-32页 |
3.1.3 放电时间对氮等离子体改性影响 | 第32-33页 |
3.1.4 XPS表征 | 第33页 |
3.2 聚砜膜接枝丙烯酸(AA)单体 | 第33-36页 |
3.2.1 确定接枝丙烯酸处理时间、温度 | 第34页 |
3.2.2 接枝丙烯酸(AA)单体 | 第34-35页 |
3.2.3 XPS表征 | 第35-36页 |
3.3 电镜扫描 | 第36-37页 |
3.4 时效性影响 | 第37-3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4 聚砜膜抗污染性能研究 | 第40-48页 |
4.1 PSF氮等离子体改性抗污染性能研究 | 第40-42页 |
4.1.1 膜的纯水通量 | 第40-41页 |
4.1.2 改性前后膜的大豆蛋白通量变化 | 第41-42页 |
4.2 不同pH的大豆蛋白溶液对膜污染的影响 | 第42-43页 |
4.3 PSF膜的抗污染性能测定 | 第43-45页 |
4.3.1 PSF膜改性前后通量变化 | 第43-44页 |
4.3.2 PSF膜改性前后抗污染性能 | 第44页 |
4.3.3 碱性清洗液浓度对膜通量的恢复率影响 | 第44-4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5-48页 |
5 结论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