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训练强度影响骨腱结合部损伤的机理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3页 |
| 1 前言 | 第13-14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4-35页 |
| ·骨腱结合部损伤 | 第14-15页 |
| ·正常骨腱结合部结构 | 第15-16页 |
| ·肌腱 | 第15页 |
| ·纤维软骨区 | 第15-16页 |
| ·钙化软骨区 | 第16页 |
| ·钙化软骨到骨 | 第16页 |
| ·骨腱结合部损伤后病理结构变化 | 第16-18页 |
| ·病理结构改变 | 第16-17页 |
| ·镜下组织学 | 第17-18页 |
| ·细胞外基质 | 第18-20页 |
| ·胶原纤维 | 第18页 |
| ·基质 | 第18-20页 |
| ·正常骨腱结合部的细胞外基质 | 第20-22页 |
| ·骨腱结合部的胶原 | 第20-21页 |
| ·骨腱结合部的蛋白聚糖 | 第21-22页 |
| ·骨腱结合部损伤后组织成分改变 | 第22-24页 |
| ·各因子的变化 | 第24-30页 |
| ·Ⅲ型胶原纤维 | 第25-26页 |
| ·Aggrecan | 第26-28页 |
| ·Tenascin-C | 第28-29页 |
| ·TGF-β1 | 第29-30页 |
| ·骨腱结合部损伤特点 | 第30-34页 |
| ·髌骨髌腱骨腱结合部 | 第30-31页 |
| ·运动造成骨腱结合部损伤的研究状况 | 第31-34页 |
| ·小结 | 第34-35页 |
| 3 研究方法 | 第35-50页 |
| ·技术路线 | 第35-36页 |
| ·实验动物和分组 | 第36页 |
| ·实验设计 | 第36-43页 |
| ·循环载荷的刺激方式 | 第36-37页 |
| ·兔子固定与安置刺激针 | 第37-39页 |
| ·运动的时间次数 | 第39页 |
| ·样本的收集和组织的处理 | 第39-43页 |
| ·指标测试 | 第43-47页 |
| ·常规H&E染色 | 第43页 |
| ·肌腱细胞密度 | 第43页 |
| ·纤维软骨区厚度 | 第43-44页 |
| ·免疫组化方法的选择 | 第44页 |
| ·抗体和免疫试剂 | 第44-45页 |
| ·免疫组化染色过程 | 第45-47页 |
| ·各指标的免疫组化 | 第47-50页 |
| ·胶原的合成——Ⅲ型胶原纤维免疫组化染色 | 第47页 |
| ·Aggrecan免疫组化染色 | 第47-48页 |
| ·基质蛋白——Tenascin-C免疫组化染色 | 第48页 |
| ·生长因子——TGF-β1免疫组化染色 | 第48-49页 |
| ·图像采集 | 第49页 |
| ·图像处理 | 第49-50页 |
| ·统计学分析 | 第50页 |
| 4 结果 | 第50-64页 |
| ·一般组织形态学 | 第50-52页 |
| ·肌腱细胞密度 | 第52-53页 |
| ·纤维软骨带厚度 | 第53-54页 |
| ·胶原的合成——Ⅲ型胶原纤维的表达 | 第54-56页 |
| ·蛋白聚糖——Aggrecan的表达 | 第56页 |
| ·基质蛋白——Tenascin-C的表达 | 第56-57页 |
| ·生长因子——TGF-β1的表达 | 第57-59页 |
| ·免疫组化染色 | 第59-62页 |
| ·Ⅲ型胶原纤维 | 第59-60页 |
| ·Aggrecan | 第60-61页 |
| ·Tenascin-C | 第61-62页 |
| ·TGF-β1 | 第62页 |
| ·各指标的相关关系 | 第62-64页 |
| 5 分析讨论 | 第64-73页 |
| ·骨腱结合部损伤程度的改变 | 第64-67页 |
| ·一般组织形态学改变 | 第64页 |
| ·细胞密度 | 第64-66页 |
| ·纤维软骨带厚度 | 第66-67页 |
| ·骨腱结合部损伤发生成分改变 | 第67-72页 |
| ·胶原的合成——Ⅲ型胶原纤维 | 第67-68页 |
| ·蛋白聚糖—Aggrecan | 第68-70页 |
| ·基质蛋白——Tenascin-C | 第70-71页 |
| ·生长因子——TGF-β1 | 第71-72页 |
| ·各指标相互关系 | 第72-73页 |
| ·总结 | 第73页 |
| 6 结论 | 第73-74页 |
| 7 创新点和局限 | 第74-75页 |
| ·创新点 | 第74页 |
| ·局限 | 第74-75页 |
| 致谢 | 第75-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86页 |
| 附录 | 第86-87页 |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