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31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7页 |
1.2.1 黏土矿物表面水化 | 第13-26页 |
1.2.2 黏土矿物水化抑制现状 | 第26-27页 |
1.3 研究内容、路线及目标 | 第27-3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1.3.2 研究目标 | 第28-29页 |
1.3.3 研究路线 | 第29-30页 |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 第30-31页 |
1.4.1 完成的主要工作 | 第30页 |
1.4.2 创新点 | 第30-31页 |
第2章 黏土矿物表面水化评价方法及水化状态行为 | 第31-63页 |
2.1 黏土矿物表面水化评价方法 | 第31-48页 |
2.1.1 红外光谱法 | 第31页 |
2.1.2 等温吸附法 | 第31-34页 |
2.1.3 X射线衍射法 | 第34页 |
2.1.4 中子衍射法 | 第34-35页 |
2.1.5 热重分析法 | 第35-40页 |
2.1.6 调制低温差示扫描量热法 | 第40-45页 |
2.1.7 模拟技术 | 第45-47页 |
2.1.8 评价方法建立 | 第47-48页 |
2.2 黏土矿物水化状态行为 | 第48-61页 |
2.2.1 原料与仪器 | 第48-49页 |
2.2.2 实验步骤 | 第49-50页 |
2.2.3 等温吸附行为研究 | 第50页 |
2.2.4 X-射线衍射分析研究 | 第50-53页 |
2.2.5 热失重分析研究 | 第53-61页 |
2.3 小结 | 第61-63页 |
第3章 插层抑制黏土矿物表面水化作用原理 | 第63-111页 |
3.1 黏土矿物结构特征 | 第63-75页 |
3.1.1 单元结构 | 第63-67页 |
3.1.2 层间电荷 | 第67-68页 |
3.1.3 表面结构与性质 | 第68-72页 |
3.1.4 高岭石 | 第72-73页 |
3.1.5 伊利石 | 第73页 |
3.1.6 蒙脱石 | 第73-75页 |
3.2 黏土矿物的水化 | 第75-83页 |
3.2.1 水化模型 | 第77-79页 |
3.2.2 热力学性质 | 第79-83页 |
3.3 插层过程 | 第83-87页 |
3.3.1 1:1型黏土矿物 | 第84-86页 |
3.3.2 2:1型黏土矿物 | 第86-87页 |
3.4 插层排列方式 | 第87-88页 |
3.5 插层表征技术 | 第88-89页 |
3.6 插层剂 | 第89-93页 |
3.6.1 吸附性质 | 第92页 |
3.6.2 吸附和亲水/疏水特征 | 第92-93页 |
3.7 插层抑制黏土矿物表面水化作用原理 | 第93-95页 |
3.8 插层抑制黏土矿物表面水化行为研究 | 第95-109页 |
3.8.1 等温吸附研究 | 第95-96页 |
3.8.2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96-97页 |
3.8.3 热失重分析研究 | 第97-101页 |
3.8.4 阳离子交换容量研究 | 第101-106页 |
3.8.5 微观结构分析 | 第106-109页 |
3.9 小结 | 第109-111页 |
第4章 插层吸附抑制作用行为与插层抑制剂分子结构关系 | 第111-155页 |
4.1 实验原料、设备及方法 | 第111-112页 |
4.1.1 实验原料及试剂 | 第111-112页 |
4.1.2 实验设备 | 第112页 |
4.2 烷基胺自液相的等温吸附行为研究 | 第112-153页 |
4.2.1 疏水链长度的影响研究 | 第112-146页 |
4.2.2 伯胺基团数量的影响研究 | 第146-153页 |
4.3 小结 | 第153-155页 |
第5章 插层抑制剂的研制 | 第155-169页 |
5.1 实验原料与仪器 | 第155-156页 |
5.2 合成方法 | 第156页 |
5.2.1 2,2',6,6'-四氨基-4,4'-联吡啶 | 第156页 |
5.2.2 BEN-5NH2 | 第156页 |
5.3 抑制剂的表征 | 第156-159页 |
5.3.1 红外光谱法 | 第156-157页 |
5.3.2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 第157-159页 |
5.4 抑制剂的性能评价 | 第159-165页 |
5.4.1 X-射线衍射研究 | 第159-161页 |
5.4.2 插层等温吸附研究 | 第161-162页 |
5.4.3 热失重分析研究 | 第162-165页 |
5.5 微观结构分析研究 | 第165-168页 |
5.5.1 XPS分析 | 第165-166页 |
5.5.2 CEC分析 | 第166-167页 |
5.5.3 SEM分析 | 第167页 |
5.5.4 BET分析 | 第167-168页 |
5.6 小结 | 第168-169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69-171页 |
6.1 结论与创新点 | 第169-170页 |
6.2 建议 | 第170-171页 |
致谢 | 第171-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172-20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203-2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