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21页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一、选题的背景 | 第13-14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4-15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19页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17-19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二、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内涵及理论渊源 | 第21-29页 |
第一节 “信”的含义和历史渊源 | 第21-23页 |
一、我国古代关于信任的研究 | 第21-22页 |
二、国外信任思想的考察 | 第22-23页 |
第二节 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内涵 | 第23-26页 |
一、与政府公信力相关的概念 | 第23-25页 |
二、政府公信力的内涵 | 第25-26页 |
第三节 政府公信力的理论渊源 | 第26-29页 |
一、社会契约论与政府公信力 | 第26-27页 |
二、委托——代理理论与政府公信力 | 第27页 |
三、协商民主理论与政府公信力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公民参与和地方政府公信力的互动机制分析 | 第29-37页 |
第一节 公民参与 | 第29-31页 |
一、政治参与 | 第29-30页 |
二、行政参与 | 第30页 |
三、社区治理的参与 | 第30-31页 |
第二节 公民参与和地方政府公信力的互动关系 | 第31-33页 |
一、公民参与有利于政府公信力的提高 | 第31-32页 |
二、政府公信力对公民参与的影响 | 第32-33页 |
第三节 影响政府信任产生的一个模型 | 第33-37页 |
一、政府信任模型的建构 | 第33-34页 |
二、政府信任模型的效果分析 | 第34-37页 |
第四章 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及公民参与现状分析 | 第37-45页 |
第一节 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37-40页 |
一、公共政策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 | 第38页 |
二、政府部门行政责任意识淡化,行政问责制不健全 | 第38-39页 |
三、地方政府行为不规范,腐败问题仍然突出 | 第39页 |
四、搞政绩工程,弄虚作假,欺上瞒下 | 第39-40页 |
第二节 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中公民参与情况的分析 | 第40-45页 |
一、公民参与意识不高,参与水平有限 | 第40-41页 |
二、公民参与的渠道不完善,一些参与流于形式 | 第41-43页 |
三、政府理念错位,缺乏对公民参与重要性的认识 | 第43-45页 |
第五章 公民与政府之间互动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 第45-63页 |
第一节 公民社会的培育 | 第45-48页 |
一、发展公民社会的意义 | 第46-47页 |
二、培育公民社会的路径选择 | 第47-48页 |
第二节 民意表达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 第48-54页 |
一、民意表达的制度路径 | 第48-51页 |
二、民意表达的媒体路径 | 第51-54页 |
第三节 政府回应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 第54-59页 |
一、打造政府回应的路径基础 | 第54-57页 |
二、政府回应机制的制度构建 | 第57-59页 |
第四节 政府与公民互动合作的保障体系建设 | 第59-63页 |
一、公民与政府间互动机制的法规体系建设 | 第60页 |
二、政府回应载体的系统化建设 | 第60-61页 |
三、参与型公众与服务型政府的人文环境建设 | 第61-6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