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大气科学(气象学)论文--一般理论与方法论文--大气遥感论文

青藏高原非均匀下垫面的感热估算及其时空分布特征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5页
    1.1 研究青藏高原感热的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1-12页
    1.3 本文研究问题的提出第12-13页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第13-15页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第15-20页
    2.1 资料说明第15-18页
        2.1.1 地面观测资料第15-16页
        2.1.2 卫星遥感资料第16-17页
        2.1.3 再分析资料第17-18页
    2.2 研究方法第18-20页
        2.2.1 EOF经验正交分解方法第18-19页
        2.2.2 相关分析第19-20页
第三章 青藏高原感热及相关热力参数的估算及检验第20-32页
    3.1 感热及相关参数的估算第20-25页
        3.1.1 粗糙度的计算第20-21页
        3.1.2 热传输附加阻尼的计算第21-24页
        3.1.3 热力输送系数的计算第24页
        3.1.4 感热通量的计算第24-25页
    3.2 感热估算结果的检验第25-30页
        3.2.1 台站观测资料检验第25-26页
        3.2.2 多种再分析资料对比与检验第26-30页
    3.3 本章小结第30-32页
第四章 青藏高原感热及相关热力参数的特征第32-45页
    4.1 青藏高原z0m、kB~(-1)、z0h的季节演变特征第32-34页
    4.2 青藏高原EVI、z0m、kB~(-1)、z0h的空间分布特征第34-36页
    4.3 青藏高原热力输送系数的特征第36-39页
        4.3.1 时空分布特征第36-37页
        4.3.2 不同生态地理的年际变化差异第37-39页
    4.4 青藏高原感热的特征第39-43页
        4.4.1 空间分布特征第39-41页
        4.4.2 年际变化特征第41-43页
    4.5 本章小结第43-45页
第五章 青藏高原感热的影响因子第45-51页
    5.1 感热与积雪的关系第45-48页
        5.1.1 春季感热与同期积雪的关系第45-46页
        5.1.2 夏季感热与春季积雪的关系第46-48页
    5.2 感热与风速的关系第48-49页
    5.3 感热与地气温差的关系第49-50页
    5.4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第51-54页
    6.1 研究内容总结第51-53页
    6.2 本文的创新点第53页
    6.3 研究展望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60页
致谢第60-61页
作者简介第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模式动力降尺度与偏差订正相结合的中国区域极端温度模拟及预估
下一篇:影响西北太平洋台风双眼墙生成的因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