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1.1.3 实际应用价值 | 第11页 |
1.2 工程造价信息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3 发展趋势 | 第17页 |
1.2.4 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7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 第17-20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论文的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3.3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材料价格信息采集测算流程及体系 | 第20-25页 |
2.1 建设工程材料价格信息采集测算相关的几个相关概念 | 第20-21页 |
2.1.1 工程造价信息管理及工程造价信息化 | 第20页 |
2.1.2 材料价格信息及材料成本费用 | 第20-21页 |
2.2 建设工程材料价格信息采集测算流程 | 第21-22页 |
2.2.1 采集测算原则 | 第21-22页 |
2.2.2 材料价格信息采集测算流程 | 第22页 |
2.3 建设工程材料价格信息采集测算体系构建 | 第22-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材料价格信息采集 | 第25-34页 |
3.1 建立材料价格信息采集网络 | 第25-28页 |
3.1.1 确定工程材料价格信息采集岗位职责 | 第25页 |
3.1.2 制定工程材料价格信息采集办法 | 第25-26页 |
3.1.3 确定工程材料价格信息采集标准 | 第26-27页 |
3.1.4 制定工程材料价格信息员管理办法 | 第27-28页 |
3.2 建设工程材料价格信息采集标准 | 第28-29页 |
3.2.1 采价供应商种类标准 | 第28页 |
3.2.2 采价原则标准 | 第28-29页 |
3.3 整理汇总 | 第29-33页 |
3.3.1 测算员具体工作内容及流程 | 第29-30页 |
3.3.2 测算员具体工作方法 | 第30页 |
3.3.3 常见问题汇总 | 第30-31页 |
3.3.4 整理汇总中的异常数据识别和剔除 | 第31-3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基于质量屋的材料价格信息测算方法 | 第34-53页 |
4.1 质量功能展开及质量屋 | 第34-36页 |
4.1.1 质量功能展开 | 第34页 |
4.1.2 质量屋 | 第34-36页 |
4.2 材料价格信息质量特性及其生成过程 | 第36-40页 |
4.2.1 材料价格信息质量及其特性 | 第36-37页 |
4.2.2 建设工程材料价格信息质量的生成过程 | 第37-40页 |
4.3 基于质量屋的建设工程材料价格信息采集质量评价模型 | 第40-49页 |
4.3.1 模型的提出及材料价格信息采集质量评价工作思路 | 第40-41页 |
4.3.2 模型的建立 | 第41-44页 |
4.3.3 价格信息采集质量评价方法及信息数据权重确定的研究 | 第44-49页 |
4.4 实例应用 | 第49-5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材料价格信息平台的相关问题 | 第53-62页 |
5.1 材料价格信息发布 | 第53-57页 |
5.1.1 目前材料价格信息的采集发布机制 | 第53-55页 |
5.1.2 新形势下,现行材料价格信息发布机制的弊端 | 第55-56页 |
5.1.3 材料价格信息发布新措施的探索 | 第56-57页 |
5.2 材料价格信息平台建立的相关问题 | 第57-60页 |
5.2.1 材料价格信息平台建立的指导思想 | 第57页 |
5.2.2 材料价格信息平台建立的原则 | 第57-58页 |
5.2.3 平台的功能需求分析 | 第58-60页 |
5.2.4 平台建立的现实意义与优势 | 第6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第62-64页 |
6.1 总结 | 第62页 |
6.2 展望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