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认同与现实焦虑:都市职场剧《欢乐颂》的文化批判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11-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1.3 研究价值 | 第14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1 定性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2 文本分析法 | 第15页 |
1.4.3 调查访谈法 | 第15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2 基本概念解析 | 第17-20页 |
2.1 身份认同基本理论 | 第17-18页 |
2.2 身份认同研究 | 第18页 |
2.3 电视剧身份认同研究 | 第18-20页 |
3《欢乐颂》叙事特点与身份认同 | 第20-28页 |
3.1 人物定位强化身份认同 | 第20-23页 |
3.1.1 人物群像还原现实生活环境 | 第20-21页 |
3.1.2 人物塑造贴近性强 | 第21-23页 |
3.2 叙事方式增强受众认同 | 第23-28页 |
3.2.1 第三人称叙事 | 第23-24页 |
3.2.2 叙事视点平民化 | 第24-25页 |
3.2.3 叙事情节凸显生活冲突 | 第25页 |
3.2.4 叙事主题突出友情“缝合” | 第25-26页 |
3.2.5 外在元素应用得当 | 第26-28页 |
4《欢乐颂》受众接受与身份认同 | 第28-37页 |
4.1 问卷调查设计 | 第28页 |
4.1.1 调查目的 | 第28页 |
4.1.2 调查方法 | 第28页 |
4.2 访谈法 | 第28-30页 |
4.2.1 调查目的 | 第28-29页 |
4.2.2 调查方法 | 第29页 |
4.2.3 访谈提纲 | 第29-30页 |
4.3 调查数据统计 | 第30页 |
4.4 调查结果分析 | 第30-34页 |
4.4.1《欢乐颂》主要收视人群集中在90后 | 第30页 |
4.4.2 绝大部分为女性观众 | 第30-31页 |
4.4.3 整体认同感高 | 第31页 |
4.4.4 高学历者更能从剧中获得认同 | 第31-32页 |
4.4.5 中产阶层人群认同最为深刻 | 第32-33页 |
4.4.6 女性身份意识被强调 | 第33-34页 |
4.5 受众身份认同的接受心理分析 | 第34-37页 |
4.5.1 认同心理 | 第34-35页 |
4.5.2 补偿心理 | 第35页 |
4.5.3 猎奇心理 | 第35-37页 |
5《欢乐颂》身份认同的具体表现 | 第37-44页 |
5.1 阶层图景与身份认同 | 第37-38页 |
5.2 中产阶层再阶层化与身份认同 | 第38-40页 |
5.3 形象类型与身份认同 | 第40-44页 |
5.3.1 情感缺失的上层精英 | 第40页 |
5.3.2 荧幕富二代的另一种展示 | 第40-41页 |
5.3.3 从“剩女”到“胜女”的转变 | 第41-42页 |
5.3.4 在大城市挣扎的“新穷人” | 第42-44页 |
6 现实焦虑:《欢乐颂》身份认同的文化反思 | 第44-53页 |
6.1 电视剧文化消费的虚拟性 | 第44页 |
6.2 身份认同与客观现实的悖论 | 第44-49页 |
6.2.1 对成功的错误理解 | 第46-48页 |
6.2.2 情感鸡汤无法弥合阶层差异 | 第48-49页 |
6.3 电视剧文化生产与消费的反思 | 第49-53页 |
6.3.1 现实关注及其边界 | 第50-51页 |
6.3.2 价值观本位与电视剧的使命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附录A:调查问卷 | 第55-59页 |
附录B:调查问卷数据统计 | 第59-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