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京津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绩效评价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2-16页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3-15页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8-24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2.1.1 企业社会责任 | 第18页 |
2.1.2 社会责任绩效 | 第18-19页 |
2.1.3 可持续发展 | 第19页 |
2.1.4 京津冀一体化 | 第19-20页 |
2.2 相关基础理论 | 第20-23页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0-21页 |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21-22页 |
2.2.3 企业契约理论 | 第22页 |
2.2.4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2-2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京津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履行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24-40页 |
3.1 区域发展总体情况 | 第24-28页 |
3.1.1 经济状况 | 第24-25页 |
3.1.2 社会状况 | 第25-27页 |
3.1.3 环境状况 | 第27-28页 |
3.2 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履行现状 | 第28-36页 |
3.2.1 经济贡献能力分析 | 第29-32页 |
3.2.2 社会贡献能力分析 | 第32-34页 |
3.2.3 环境贡献能力分析 | 第34-36页 |
3.3 履行社会责任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6-39页 |
3.3.1 社会责任观念认识薄弱 | 第36页 |
3.3.2 社会责任实践自觉性缺乏 | 第36-38页 |
3.3.3 协同发展产业定位模糊 | 第38页 |
3.3.4 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缺乏完善机制 | 第38-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京津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绩效评价分析 | 第40-54页 |
4.1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 第40页 |
4.2 指标设计 | 第40-45页 |
4.2.1 设计理念 | 第40-42页 |
4.2.2 设计原则 | 第42-43页 |
4.2.3 指标选取 | 第43-45页 |
4.3 实证分析 | 第45-50页 |
4.3.1 因子分析过程 | 第45-47页 |
4.3.2 数据包络分析过程 | 第47-50页 |
4.4 实证结果分析 | 第50-52页 |
4.4.1 整体结果评价 | 第50页 |
4.4.2 分项结果评价 | 第50-5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5章 提高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履行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 第54-58页 |
5.1 经济角度 | 第54-55页 |
5.1.1 倡导循环经济方式下的发展 | 第54页 |
5.1.2 建立与供应商的伙伴关系 | 第54页 |
5.1.3 保障债权人利益分配的合理化 | 第54-55页 |
5.1.4 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 第55页 |
5.2 社会角度 | 第55-56页 |
5.2.1 强化社会责任意识 | 第55页 |
5.2.2 加入社会公益事业 | 第55-56页 |
5.2.3 关注社会就业问题 | 第56页 |
5.2.4 积极履行缴纳税款的义务 | 第56页 |
5.3 环境角度 | 第56-57页 |
5.3.1 遵守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 第56页 |
5.3.2 修正自身忽视环保的行为 | 第56-57页 |
5.3.3 规范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 | 第5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结论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