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各种家畜、家禽、野生动物的疾论文--家禽论文--鸡论文

黄芩苷防治雏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作用研究

致谢第4-12页
摘要第12-14页
符号及缩写语第14-15页
文献综述第15-29页
    1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研究进展第15-25页
        1.1 IBV的分子生物学特性研究第15-16页
        1.2 IBV的发病机理第16页
        1.3 宿主变化对IBV易感性的影响第16-17页
        1.4 IBV感染的免疫机理研究第17-18页
            1.4.1 非特异性免疫第17页
            1.4.2 局部免疫第17页
            1.4.3 体液免疫第17-18页
            1.4.4 细胞免疫第18页
        1.5 IBV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第18-19页
        1.6 IBV的防治进展第19-25页
            1.6.1 IBV疫苗研究进展第19-21页
                1.6.1.1 传统疫苗第19-20页
                1.6.1.2 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第20页
                1.6.1.3 DNA疫苗第20-21页
                1.6.1.4 重组活载体疫苗第21页
            1.6.2 IBV的中药防治研究进展第21-25页
                1.6.2.1 中医理论角度辩证分析IBV病因与病理变化第21页
                1.6.2.2 中兽医防治IBV的机理第21-22页
                1.6.2.3 抗IBV单味药的研究进展第22-23页
                1.6.2.4 抗IBV复方的研究进展第23-25页
    2 黄芩苷的研究进展第25-29页
        2.1 黄芩苷的药理作用第26-27页
            2.1.1 抗菌和抗病毒作用第26-27页
            2.1.2 抗氧化和消除氧自由基作用第27页
            2.1.3 抗炎和抗过敏作用第27页
            2.1.4 保护心脑血管作用第27页
            2.1.5 其他作用第27页
        2.2 黄芩苷的抗IBV作用第27-29页
引言第29-30页
试验一 雏鸡人工感染IBV模型的建立第30-3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0-33页
        1.1 材料第30-31页
            1.1.1 毒株第30页
            1.1.2 SPF种蛋和试验动物第30页
            1.1.3 主要试剂第30页
            1.1.4 主要溶液及配制第30页
            1.1.5 主要仪器第30-31页
        1.2 方法第31-33页
            1.2.1 IBV种毒的复壮第31页
            1.2.2 IBV-M41在鸡胚上的毒力测定第31-32页
            1.2.3 人工感染雏鸡IBV的模型建立及诊断第32-33页
                1.2.3.1 动物饲养第32页
                1.2.3.2 动物处理第32页
                1.2.3.3 临床症状观察第32页
                1.2.3.4 剖检变化第32页
                1.2.3.5 病毒检测第32-33页
            1.2.4 数据分析与处理第33页
    2 结果第33-35页
        2.1 IBV-M41在鸡胚上的毒力测定第33-34页
        2.2 人工感染雏鸡IBV的模型建立第34-35页
    3 讨论第35-36页
试验二 黄芩苷抗雏鸡感染IBV的剂量筛选第36-4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6-39页
        1.1 材料第36-37页
            1.1.1 毒株第36页
            1.1.2 试验药物第36页
            1.1.3 试验动物第36页
            1.1.4 主要试剂第36页
            1.1.5 主要溶液及配制第36-37页
            1.1.6 主要仪器第37页
        1.2 方法第37-39页
            1.2.1 动物饲养第37页
            1.2.2 动物分组与处理第37页
            1.2.3 生产性能检测第37-38页
            1.2.4 临床疗效第38页
            1.2.5 免疫器官指数第38页
            1.2.6 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检测第38-39页
            1.2.7 数据分析与处理第39页
    2 结果第39-44页
        2.1 生产性能检测第39-40页
            2.1.1 雏鸡的体重变化第39-40页
            2.1.2 雏鸡的料重比第40页
        2.2 临床疗效第40-41页
        2.3 免疫器官指数第41-43页
            2.3.1 脾脏指数第42页
            2.3.2 胸腺指数第42-43页
            2.3.3 法氏囊指数第43页
        2.4 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检测第43-44页
    3 讨论第44-47页
试验三 黄芩苷防治雏鸡感染IBV的作用研究第47-7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7-51页
        1.1 材料第47-48页
            1.1.1 毒株第47页
            1.1.2 试验药物第47页
            1.1.3 试验动物第47页
            1.1.4 主要试剂第47页
            1.1.5 主要溶液及配制第47-48页
            1.1.6 主要仪器第48页
        1.2 方法第48-51页
            1.2.1 动物饲养第48-49页
            1.2.2 动物分组与处理第49页
            1.2.3 生产性能检测第49页
            1.2.4 临床疗效第49-50页
            1.2.5 免疫器官指数第50页
            1.2.6 淋巴细胞增殖转化能力检测第50页
            1.2.7 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第50-51页
            1.2.8 细胞因子水平检测第51页
            1.2.9 数据分析与处理第51页
    2 结果第51-71页
        2.1 生产性能检测第51-53页
            2.1.1 雏鸡的体重变化第51-52页
            2.1.2 雏鸡的料重比第52-53页
        2.2 临床疗效第53-54页
        2.3 免疫器官指数第54-57页
            2.3.1 脾脏指数第54-55页
            2.3.2 胸腺指数第55-56页
            2.3.3 法氏囊指数第56-57页
        2.4 淋巴细胞增殖转化能力检测第57-60页
            2.4.1 T淋巴细胞增殖第57-58页
            2.4.2 B淋巴细胞增殖第58-60页
        2.5 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第60-64页
            2.5.1 CD3~+淋巴细胞动态变化第60-61页
            2.5.2 CD3~+CD4~+淋巴细胞动态变化第61-62页
            2.5.3 CD3~+CD8~+淋巴细胞动态变化第62-63页
            2.5.4 CD4~+/CD8~+淋巴细胞比值动态变化第63-64页
        2.6 细胞因子水平第64-71页
            2.6.1 IL-2 水平的动态变化,第64-66页
            2.6.2 IL-4 水平的动态变化第66-68页
            2.6.3 TNF-α水平的动态变化第68-70页
            2.6.4 IFN-α水平的动态变化第70-71页
    3 讨论第71-77页
        3.1 生产性能第71-72页
        3.2 发病率与治愈率第72页
        3.3 免疫器官指数第72页
        3.4 淋巴细胞增殖转化能力第72-73页
        3.5 T淋巴细胞亚群第73-74页
        3.6 细胞因子水平第74-77页
全文结论第77-78页
参考文献第78-92页
ABSTRACT第92-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猪β防御素2对大肠杆菌感染的IPEC-J2细胞NF-κB和MAPK信号通路基因表达的影响
下一篇:Ⅰ群禽腺病毒血清4型的分离鉴定及其对鸡肝脏AvBDs、IL-1β和IL-6基因表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