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第2章 税收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及政策 | 第17-26页 |
2.1 税收风险管理理论 | 第17-24页 |
2.1.1 风险及风险管理概述 | 第17-18页 |
2.1.2 税收风险及税收风险管理概述 | 第18-20页 |
2.1.3 税收风险数据库及行业模型相关概念 | 第20-23页 |
2.1.4 税收风险管理的流程 | 第23-24页 |
2.2 税收风险管理的相关政策 | 第24-2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连云港市国家税务局税收风险管理现状 | 第26-40页 |
3.1 连云港市国家税务局税收风险管理成效 | 第26-33页 |
3.1.1 税收管理改革有序推进 | 第26页 |
3.1.2 专业化税收风险管理格局基本形成 | 第26-29页 |
3.1.3 风险管理质效全面凸显 | 第29-33页 |
3.2 连云港市国家税务局税收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3-39页 |
3.2.1 风险管理意识落后于征管改革形势 | 第33-34页 |
3.2.2 风险分析识别体系不够完善 | 第34-36页 |
3.2.3 风险管理机制尚需优化 | 第36-37页 |
3.2.4 信息化运用水平有待加强 | 第37-38页 |
3.2.5 风险管理质效亟待提高 | 第38-39页 |
3.3 本章小节 | 第39-40页 |
第4章 连云港市国家税务局税收风险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0-50页 |
4.1 思想上存在惰性和误区 | 第40-41页 |
4.2 顶层分析设计指向性不强 | 第41-43页 |
4.2.1 基础数据质量直接影响分析识别结果 | 第41页 |
4.2.2 风险分析落后于复杂多样化的风险形式 | 第41-42页 |
4.2.3 理论分析与实际业务存在一定的脱节 | 第42页 |
4.2.4 共性特征和个性差异没有较好的结合 | 第42-43页 |
4.3 风险闭环管理机制有待健全 | 第43-45页 |
4.3.1 规范化的长效管理机制尚不成熟 | 第43页 |
4.3.2 管理方式还有待优化 | 第43-44页 |
4.3.3 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存在一定的漏洞或空白 | 第44-45页 |
4.4 数据运用不充分 | 第45-47页 |
4.4.1 数据价值不高 | 第45页 |
4.4.2 信息系统缺乏有效的整合 | 第45-46页 |
4.4.3 系统功能不够完善 | 第46页 |
4.4.4 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紧缺 | 第46-47页 |
4.4.5 信息共享机制不够健全 | 第47页 |
4.5 税收风险管理模式有待优化 | 第47-49页 |
4.5.1 管理上存在漏洞 | 第47-48页 |
4.5.2 风险管理难度加大 | 第48页 |
4.5.3 人力资源配置不够合理 | 第48-4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5章 提升连云港市国家税务局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对策 | 第50-62页 |
5.1 国内外税收风险管理经验 | 第50-53页 |
5.1.1 美国税收风险管理经验 | 第50-51页 |
5.1.2 澳大利亚税收风险管理经验 | 第51页 |
5.1.3 北京市国家税务局在税收风险管理机制建设上的经验 | 第51-52页 |
5.1.4 镇江市国家税务局风险管理团队建设上的经验 | 第52页 |
5.1.5 国内外税收风险管理先进经验的启示 | 第52-53页 |
5.2 加强连云港市国家税务局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对策 | 第53-60页 |
5.2.1 加强税收风险管理意识建设 | 第53页 |
5.2.2 提高风险分析识别的指向性 | 第53-55页 |
5.2.3 健全风险管理工作机制 | 第55-57页 |
5.2.4 加强信息化建设 | 第57-58页 |
5.2.5 提升风险管理质效 | 第58-6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