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农民主体性研究--以福州市为例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1 绪论 | 第9-13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12-13页 |
2 相关概念辨析及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27页 |
2.1 美丽乡村和新农村的关系 | 第13-14页 |
2.2 主体性 | 第14-18页 |
2.3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8-22页 |
2.3.1 国外乡村建设发展概述 | 第18-21页 |
2.3.2 国外乡村建设经验总结 | 第21-22页 |
2.4 国内研究综述 | 第22-27页 |
2.4.1 国内美丽乡村建设现状 | 第22-24页 |
2.4.2 农民主体性研究综述 | 第24-27页 |
3 美丽乡村建设中农民主体性现状研究 | 第27-49页 |
3.1 研究方法设计 | 第27-28页 |
3.1.1 研究目的 | 第27页 |
3.1.2 研究对象 | 第27页 |
3.1.3 相关因素分析 | 第27-28页 |
3.1.4 问卷设计 | 第28页 |
3.1.5 访谈法设计 | 第28页 |
3.1.6 数据分析方法 | 第28页 |
3.2 调查过程 | 第28-29页 |
3.2.1 问卷调查 | 第28-29页 |
3.2.2 访谈 | 第29页 |
3.3 调查结果分析 | 第29-47页 |
3.3.1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第29-45页 |
3.3.2 访谈调查的结果分析 | 第45-47页 |
3.4 农民主体性缺失的原因分析 | 第47-49页 |
4 实现农民主体性的方法设计 | 第49-60页 |
4.1 农民主体性的具体化 | 第49-51页 |
4.2 实现农民主体性需解决的问题 | 第51-52页 |
4.3 实现农民主体性的方法设计 | 第52-60页 |
4.3.1 事理学方法论 | 第52-54页 |
4.3.2 农民主体性的事理学分析 | 第54-60页 |
5 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农民主体性的实现途径 | 第60-71页 |
5.1 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流程 | 第60-61页 |
5.2 整体平台搭建中的农民主体性实现 | 第61-65页 |
5.2.1 机构设置 | 第61-62页 |
5.2.2 机制建设 | 第62-63页 |
5.2.3 任务分工 | 第63-64页 |
5.2.4 权责明确 | 第64-65页 |
5.2.5 奖惩设置 | 第65页 |
5.3 规划设计阶段的农民主体性实现 | 第65-68页 |
5.3.1 前期调研 | 第65-68页 |
5.3.2 方案设计 | 第68页 |
5.3.3 施工图设计 | 第68页 |
5.4 建设实施阶段的农民主体性实现 | 第68-69页 |
5.5 后续建设阶段的农民主体性实现 | 第69-71页 |
6 结语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附件1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