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6页 |
1 合作金融及其在西方国家的发展 | 第6-14页 |
1.1 合作金融的含义 | 第6-8页 |
1.2 合作金融在西方国家的产生与发展 | 第8-12页 |
1.2.1 德国的合作金融体系 | 第8-10页 |
1.2.2 法国的合作金融体系 | 第10页 |
1.2.3 美国的合作金融体系 | 第10-11页 |
1.2.4 日本的合作金融体系 | 第11-12页 |
1.3 西方合作金融发展的共同特征 | 第12-14页 |
2 中国农村信用社问题分析 | 第14-25页 |
2.1 中国农村信用社发展历程 | 第15-16页 |
2.2 中国农村信用社的异化及存在问题 | 第16-22页 |
2.2.1 所有者缺位,民主管理成空 | 第17-18页 |
2.2.2 行业管理体制未能真正建立,人民银行身兼监管者与行业管理者双重角色 | 第18-20页 |
2.2.3 市场定位不准,多元经营目标冲突 | 第20-21页 |
2.2.4 作为国家支农政策工具,却未建立相应的政策支持体系和风险补偿机制 | 第21页 |
2.2.5 历史包袱沉重,风险化解困难重重 | 第21-22页 |
2.3 制约中国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原因 | 第22-25页 |
2.3.1 对合作制概念不清,存在很大的认识误区 | 第22-23页 |
2.3.2 行政主导型推进影响了改革成效 | 第23-24页 |
2.3.3 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市场的垄断地位,使农村信用社自身缺少改革动力 | 第24-25页 |
3 中国农村信用社改革应遵循的原则 | 第25-31页 |
3.1 市场导向原则 | 第25-27页 |
3.1.1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合理定位农村信用社功能 | 第25-26页 |
3.1.2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合理配置农村金融资源 | 第26-27页 |
3.1.3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政府强制力的作用 | 第27页 |
3.2 合作制原则 | 第27-30页 |
3.2.1 合作制是中小经济个体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有效形式 | 第28页 |
3.2.2 中国农村存在着广泛而坚实的合作制发展基础 | 第28-29页 |
3.2.3 坚持合作制的同时,吸收股份制的优点 | 第29-30页 |
3.3 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原则 | 第30-31页 |
3.3.1 充分认识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 | 第30-31页 |
3.3.2 根据各地经济发展状况,因地制宜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 | 第31页 |
4 中国农村信用社改革框架构想 | 第31-45页 |
4.1 开展组织制度创新,实现组织形式的多样性 | 第32-34页 |
4.2 开展管理体制创新,推动多层次的联合与合作 | 第34-36页 |
4.3 开展产权制度创新,健全法人治理结构 | 第36-38页 |
4.4 合理市场定位,实行商业化经营 | 第38-41页 |
4.5 建立政策保障体系,提高防范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 第41-42页 |
4.6 加快合作金融立法,提高农村信用社地位 | 第42-43页 |
4.7 强化竞争机制,建设富有活力的农村合作金融体系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