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1 比较分析法 | 第12页 |
1.4.2 规范分析法 | 第12页 |
1.4.3 文献研究法 | 第12-13页 |
2 机动车交通事故侵权责任归责原则概述 | 第13-17页 |
2.1 归责原则的含义 | 第13页 |
2.1.1 归责 | 第13页 |
2.1.2 归责原则 | 第13页 |
2.2 机动车交通事故侵权责任归责原则的概念 | 第13-14页 |
2.3 不同类型交通事故侵权归责原则的立法选择 | 第14-17页 |
2.3.1 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概念 | 第14页 |
2.3.2 交通事故的概念 | 第14-15页 |
2.3.3 机动车交通事故侵权归责原则 | 第15页 |
2.3.4 非机动车交通事故侵权归责原则 | 第15-17页 |
3 机动车交通事故侵权责任归责原则的立法演变及存在的问题 | 第17-28页 |
3.1 我国机动车交通事故侵权责任归责原则的立法演变 | 第17-20页 |
3.1.1 《民法通则》确立的归责原则是无过错责任 | 第17-18页 |
3.1.2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的归责原则是过错责任 | 第18-19页 |
3.1.3 《道路交通安全法》确定的归责原则 | 第19-20页 |
3.2 我国机动车交通事故侵权责任归责原则评析 | 第20-24页 |
3.2.1 无过错责任说 | 第20-21页 |
3.2.2 过错责任说 | 第21页 |
3.2.3 危险责任说 | 第21-22页 |
3.2.4 多元归责说 | 第22-24页 |
3.3 我国机动车交通事故侵权归责原则存在的问题 | 第24-28页 |
3.3.1 对“发生交通事故”的表述不准确 | 第24页 |
3.3.2 没有区分财产损害和人身损害 | 第24-25页 |
3.3.3 对于免责事由的规定不合理 | 第25-26页 |
3.3.4 没有明确的损害赔偿主体 | 第26页 |
3.3.5 没有明确的侵权责任归责原则体系 | 第26-28页 |
4 域外机动车交通事故侵权责任归责原则立法现状及启示 | 第28-34页 |
4.1 立法现状 | 第28-31页 |
4.1.1 德国 | 第28-29页 |
4.1.2 法国 | 第29页 |
4.1.3 日本 | 第29-31页 |
4.2 对我国的启示 | 第31-34页 |
4.2.1 我国应该顺应归责原则转变的趋势 | 第31页 |
4.2.2 归责原则要使立法体系相适应 | 第31页 |
4.2.3 以实践为中心衡平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双方利益 | 第31-32页 |
4.2.4 立足我国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选择归责原则 | 第32-34页 |
5 完善我国机动车交通事故侵权责任归责原则的建议 | 第34-42页 |
5.1 准确界定“发生交通事故”的含义 | 第34页 |
5.2 将财产损害和人身损害赔偿区别对待 | 第34-35页 |
5.3 增加机动车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免责事由 | 第35页 |
5.4 明确规定机动车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主体 | 第35-37页 |
5.5 应当建立多元归责原则体系 | 第37-42页 |
5.5.1 建立多元规则原则应考虑的几个因素 | 第37-38页 |
5.5.2 建立多元归责原则体系 | 第38-42页 |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个人简历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