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民法论文

机动车交通事故侵权责任归责原则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9-13页
    1.1 研究背景第9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9-10页
        1.2.1 研究目的第9-10页
        1.2.2 研究意义第10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2页
        1.3.1 国内研究现状第10-11页
        1.3.2 国外研究现状第11-12页
    1.4 研究方法第12-13页
        1.4.1 比较分析法第12页
        1.4.2 规范分析法第12页
        1.4.3 文献研究法第12-13页
2 机动车交通事故侵权责任归责原则概述第13-17页
    2.1 归责原则的含义第13页
        2.1.1 归责第13页
        2.1.2 归责原则第13页
    2.2 机动车交通事故侵权责任归责原则的概念第13-14页
    2.3 不同类型交通事故侵权归责原则的立法选择第14-17页
        2.3.1 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概念第14页
        2.3.2 交通事故的概念第14-15页
        2.3.3 机动车交通事故侵权归责原则第15页
        2.3.4 非机动车交通事故侵权归责原则第15-17页
3 机动车交通事故侵权责任归责原则的立法演变及存在的问题第17-28页
    3.1 我国机动车交通事故侵权责任归责原则的立法演变第17-20页
        3.1.1 《民法通则》确立的归责原则是无过错责任第17-18页
        3.1.2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的归责原则是过错责任第18-19页
        3.1.3 《道路交通安全法》确定的归责原则第19-20页
    3.2 我国机动车交通事故侵权责任归责原则评析第20-24页
        3.2.1 无过错责任说第20-21页
        3.2.2 过错责任说第21页
        3.2.3 危险责任说第21-22页
        3.2.4 多元归责说第22-24页
    3.3 我国机动车交通事故侵权归责原则存在的问题第24-28页
        3.3.1 对“发生交通事故”的表述不准确第24页
        3.3.2 没有区分财产损害和人身损害第24-25页
        3.3.3 对于免责事由的规定不合理第25-26页
        3.3.4 没有明确的损害赔偿主体第26页
        3.3.5 没有明确的侵权责任归责原则体系第26-28页
4 域外机动车交通事故侵权责任归责原则立法现状及启示第28-34页
    4.1 立法现状第28-31页
        4.1.1 德国第28-29页
        4.1.2 法国第29页
        4.1.3 日本第29-31页
    4.2 对我国的启示第31-34页
        4.2.1 我国应该顺应归责原则转变的趋势第31页
        4.2.2 归责原则要使立法体系相适应第31页
        4.2.3 以实践为中心衡平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双方利益第31-32页
        4.2.4 立足我国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选择归责原则第32-34页
5 完善我国机动车交通事故侵权责任归责原则的建议第34-42页
    5.1 准确界定“发生交通事故”的含义第34页
    5.2 将财产损害和人身损害赔偿区别对待第34-35页
    5.3 增加机动车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免责事由第35页
    5.4 明确规定机动车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主体第35-37页
    5.5 应当建立多元归责原则体系第37-42页
        5.5.1 建立多元规则原则应考虑的几个因素第37-38页
        5.5.2 建立多元归责原则体系第38-42页
结论第42-43页
参考文献第43-46页
致谢第46-47页
个人简历第47-48页

论文共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储存媒介与紫外线照射对多孔纯钛种植体表面的影响
下一篇:基于PDTX模型的胃癌分子靶向治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