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饮料作物论文--茶论文

新梢白化茶树生理生化特征及白化分子机理研究

致谢第6-8页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目录第13-15页
插图清单第15-16页
表格清单第16-17页
缩略语表第17-18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18-31页
    1.1 新梢白化茶树的概念和研究进展第18-24页
        1.1.1 低温敏感型新梢白化茶树第18-23页
        1.1.2 光照敏感型新梢白化茶树第23-24页
    1.2 植物白化机理研究第24-26页
        1.2.1 细胞核基因第25页
        1.2.2 质体基因第25-26页
        1.2.3 核质基因互作第26页
    1.3 高通量测序的概念及其在茶树中的应用第26-30页
        1.3.1 茶树转录组测序第27-28页
        1.3.2 茶树microRNA测序第28-29页
        1.3.3 茶树叶绿体全基因组测序第29-30页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第30-31页
        1.4.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30页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30-31页
第2章 新梢白化茶树品种叶片超微结构和色素累积研究第31-42页
    2.1 引言第31页
    2.2 材料和方法第31-34页
        2.2.1 试验材料第31-32页
        2.2.2 试验方法第32-34页
    2.3 结果和分析第34-39页
        2.3.1 ‘小雪芽’芽叶表型特征和超微结构第34-35页
        2.3.2 ‘小雪芽’叶片色素累积第35-36页
        2.3.3 ‘黄金芽’叶片表型特征和超微结构第36-38页
        2.3.4 ‘黄金芽’叶片色素累积第38-39页
    2.4 讨论第39-41页
    2.5 小结第41-42页
第3章 新梢白化茶树品种的主要化学成分研究第42-61页
    3.1 引言第42-43页
    3.2 材料和方法第43-46页
        3.2.1 试验材料第43-44页
        3.2.2 试验方法第44-46页
    3.3 结果和分析第46-58页
        3.3.1 不同茶树品种的主要化学成分含量第46-54页
        3.3.2 ‘小雪芽’不同色泽芽叶主要化学成分含量第54-56页
        3.3.3 ‘黄金芽’不同光照强度主要化学成分含量第56-58页
    3.4 讨论第58-60页
    3.5 小结第60-61页
第4章 茶树转录组和数字化基因表达谱的构建和分析第61-89页
    4.1 引言第61-62页
    4.2 材料和方法第62-67页
        4.2.1 试验材料第62页
        4.2.2 试验方法第62-67页
    4.3 结果和分析第67-85页
        4.3.1 总RNA提取质量第67-69页
        4.3.2 转录组结果第69-73页
        4.3.3 数字化基因表达谱结果第73-85页
    4.4 讨论第85-88页
    4.5 小结第88-89页
第5章 新梢白化茶树品种相关基因表达研究第89-116页
    5.1 引言第89-90页
    5.2 材料和方法第90-94页
        5.2.1 试验材料第90页
        5.2.2 试验方法第90-94页
    5.3 茶树品种‘小雪芽’结果和分析第94-101页
        5.3.1 总RNA提取质量第94-95页
        5.3.2 MEP代谢途径关键基因表达第95页
        5.3.3 类胡萝卜素代谢途径关键基因表达第95-97页
        5.3.4 叶绿素代谢途径关键基因表达第97-98页
        5.3.5 光捕获叶绿素a/b结合蛋白关键基因表达第98-101页
    5.4 茶树品种‘黄金芽’结果和分析第101-108页
        5.4.1 总RNA提取质量第101-102页
        5.4.2 MEP代谢途径关键基因表达第102-103页
        5.4.3 类胡萝卜素代谢途径关键基因表达第103-104页
        5.4.4 叶绿素代谢途径关键基因表达第104-105页
        5.4.5 光捕获叶绿素a/b结合蛋白关键基因表达第105-108页
    5.5 讨论第108-115页
    5.6 小结第115-116页
第6章 结论和展望第116-119页
    6.1 结论第116-118页
    6.2 展望第118-119页
参考文献第119-134页
作者简介第134-135页

论文共13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菌龄对核盘菌致病性的影响及植物抗核盘菌分子机制
下一篇:葡萄糖和植物激素协同调控十字花科植物中芥子油苷生物合成的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