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煤化学及煤的加工利用论文--煤化学基础理论论文--煤的热解与转化论文

屯兰8号煤大分子结构模型及其热解过程中氢气与甲烷生成动力学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8页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第10页
    1.2 煤分子结构研究现状第10-12页
    1.3 煤热解动力学研究现状第12-15页
        1.3.1 煤热解反应过程第12-13页
        1.3.2 热解氢气、甲烷的生成机制第13-14页
            1.3.2.1 氢气的生成机制第13-14页
            1.3.2.2 甲烷的生成机制第14页
        1.3.3 煤热解动力学的模拟方法第14-15页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第15-18页
        1.4.1 研究内容第15-16页
        1.4.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第16-18页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煤样采集与实验第18-26页
    2.1 研究区地质背景第18-22页
        2.1.1 构造第19-22页
        2.1.2 地层和煤层第22页
    2.2 煤样采集与制备第22-23页
    2.3 煤样测试第23-26页
        2.3.1 工业分析与元素分析第23页
        2.3.2 傅里叶变换红外线光谱(FTIR)第23页
        2.3.3 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第23页
        2.3.4 X 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第23-24页
        2.3.5 拉曼光谱(Raman)第24页
        2.3.6 13C 核磁共振波谱(13C-NMR)第24页
        2.3.7 热重-质谱联用(TG/MS)第24-26页
第三章 测试结果分析第26-38页
    3.1 镜质组反射率与煤质分析第26页
    3.2 红外光谱解析第26-29页
    3.3 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图像分析第29-32页
    3.4 X 射线光电子能谱解析第32-34页
        3.4.1 硫元素赋存形态第32页
        3.4.2 氮元素赋存形态第32页
        3.4.3 氧元素赋存形态第32-34页
    3.5 拉曼光谱解析第34-35页
    3.6 核磁共振碳谱图解析第35-38页
第四章 分子结构模型构建第38-42页
    4.1 相关结构参数第38-39页
        4.1.1 元素分析第38页
        4.1.2 芳香骨架第38页
        4.1.3 杂原子第38-39页
    4.2 模型构建与修正第39-42页
第五章 分子力学及动力学模拟第42-50页
    5.1 Materials Studio 模拟软件第42-43页
        5.1.1 Forcite 模块第42页
        5.1.2 Amorphous Cell 模块第42-43页
        5.1.3 VAMP 模块第43页
    5.2 能量最优几何型第43-45页
        5.2.1 参数设置第43-44页
        5.2.2 能量分析第44-45页
    5.3 密度模拟第45-50页
        5.3.1 参数设置第46页
        5.3.2 能量分析第46-50页
第六章 量子化学模拟第50-64页
    6.1 参数设置第50-51页
    6.2 微观结构参数第51-61页
        6.2.1 键长键级分析第51-57页
        6.2.2 电荷布居分析第57-61页
    6.3 红外光谱模拟第61-62页
    6.4 拉曼光谱模拟第62-64页
第七章 热解主要气态产物生成机制第64-78页
    7.1 分布活化能模型第64-65页
    7.2 热解特征及热解过程动力学分析第65-70页
        7.2.1 热失重分析第65-66页
        7.2.2 活化能分布分析第66-68页
        7.2.3 热解过程的阶段划分及其化学反应第68-70页
    7.3 热解氢气生成特征及动力学分析第70-74页
        7.3.1 热解氢气生成特征第70-71页
        7.3.2 热解氢气生成的活化能分布及氢气的生成阶段第71-74页
            7.3.2.1 热解氢气生成动力学参数第71-73页
            7.3.2.2 热解氢气生成阶段及机制分析第73-74页
    7.4 热解甲烷生成特征及动力学分析第74-78页
        7.4.1 热解甲烷生成特征第74-75页
        7.4.2 热解甲烷生成的活化能分布及甲烷的生成阶段第75-78页
            7.4.2.1 热解甲烷生成动力学参数第75-77页
            7.4.2.2 热解甲烷生成阶段及机制分析第77-78页
第八章 结论第78-80页
    8.1 主要结论第78-79页
    8.2 论文不足之处第79-80页
参考文献第80-84页
致谢第84-8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形态滤波及局部切空间排列算法的滚动轴承微弱故障分类
下一篇:山西灵丘太白维山、塔地早白垩世火山岩岩石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