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环境犯罪的立法不足及完善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引言 | 第12-16页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三)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4-15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四) 研究重点、难点与不足 | 第15-16页 |
1. 研究重点 | 第15页 |
2. 研究难点 | 第15页 |
3. 研究不足 | 第15-16页 |
一、环境犯罪的基本理论 | 第16-24页 |
(一) 环境犯罪的概念 | 第16-18页 |
1. 国外环境犯罪的概念 | 第16页 |
2. 国内环境犯罪的概念 | 第16-18页 |
(二) 环境犯罪的特征 | 第18-19页 |
1. 环境犯罪的行政从属性 | 第18页 |
2. 环境犯罪的隐蔽性 | 第18页 |
3. 环境犯罪的复杂性 | 第18页 |
4. 环境犯罪的反复性 | 第18-19页 |
(三) 环境犯罪的构成要件 | 第19-24页 |
1. 环境犯罪的客体 | 第19-20页 |
2. 环境犯罪的客观方面 | 第20-21页 |
3. 环境犯罪的主体 | 第21-22页 |
4. 环境犯罪的主观方面 | 第22-24页 |
二、我国环境犯罪的立法分析 | 第24-36页 |
(一) 我国环境犯罪的立法沿革 | 第24-25页 |
1.1979年的环境刑事立法 | 第24页 |
2.1997年以来的环境刑事立法 | 第24-25页 |
(二) 我国环境犯罪的立法进步 | 第25-26页 |
1. 将环境犯罪独立成节 | 第25页 |
2. 扩展了环境刑法的保护范围 | 第25页 |
3. 规定了双罚制 | 第25-26页 |
4. 加大了惩处力度 | 第26页 |
5. 扩大了罚金刑的适用范围 | 第26页 |
(三) 我国环境犯罪的立法不足 | 第26-36页 |
1. 环境犯罪的立法理念落后 | 第26-27页 |
2. 环境犯罪的立法模式不科学 | 第27-28页 |
3. 环境犯罪的罪名体系不健全 | 第28-29页 |
4. 环境犯罪的犯罪构成不合理 | 第29-32页 |
5. 环境犯罪刑罚种类不完善 | 第32-33页 |
6. 环境犯罪刑罚适用有缺失 | 第33-36页 |
三、国外环境犯罪立法评述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36-41页 |
(一) 大陆法系国家的环境犯罪立法评述 | 第36-37页 |
1. 德国环境犯罪立法评述 | 第36页 |
2. 日本环境犯罪立法评述 | 第36-37页 |
(二) 英美法系国家的环境犯罪立法评述 | 第37-39页 |
1. 英国环境犯罪立法评述 | 第38页 |
2. 美国环境犯罪立法评述 | 第38-39页 |
(三) 国外环境犯罪立法对我国的启示 | 第39-41页 |
1. 转变人本主义的环境犯罪立法理念 | 第39页 |
2. 在环境犯罪中增加危险犯的规定 | 第39-40页 |
3. 在环境犯罪中引入严格责任 | 第40-41页 |
四、我国环境犯罪立法的完善 | 第41-50页 |
(一) 完善环境犯罪立法理念 | 第41页 |
(二) 完善环境犯罪立法模式 | 第41-42页 |
(三) 完善环境犯罪罪名体系 | 第42-45页 |
1. 整合环境犯罪罪名 | 第42页 |
2. 增设环境犯罪罪名 | 第42-43页 |
3. 污染环境罪的修改和分解 | 第43-45页 |
(四) 完善环境犯罪的犯罪构成 | 第45-47页 |
(五) 完善环境犯罪刑罚种类 | 第47-48页 |
1. 充分发挥罚金刑的作用 | 第47页 |
2. 确立资格刑的地位 | 第47-48页 |
3. 制定与刑罚措施相配套的非刑罚措施 | 第48页 |
(六) 完善环境犯罪刑罚适用 | 第48-50页 |
1. 增设环境犯罪危险犯 | 第48页 |
2. 适度引入环境犯罪严格责任制度 | 第48-49页 |
3. 将环境犯罪中的责任推定原则法定化 | 第49-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附录 | 第54-58页 |
后记 | 第58-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