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0-11页 |
第2章 综述 | 第11-30页 |
2.1 下颈椎脱位的暴力形式及受伤机制 | 第11-13页 |
2.2 下颈椎生物力学稳定性 | 第13-16页 |
2.3 颈椎脱位与脊髓神经损伤的关系 | 第16-20页 |
2.4 下颈椎脱位的诊断与治疗 | 第20-28页 |
2.4.1 下颈椎骨折脱位的诊断 | 第20-22页 |
2.4.2 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治疗 | 第22-28页 |
2.5 前景展望 | 第28-30页 |
第3章 研究方法 | 第30-41页 |
3.1 理论研究 | 第30-35页 |
3.1.1 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关节突绞锁的损伤机制: | 第30-31页 |
3.1.2 前期工作 | 第31-32页 |
3.1.3 前路手术解锁复位的设计 | 第32-35页 |
3.2 病例收集 | 第35-41页 |
3.2.1 病例排除标准 | 第35-36页 |
3.2.2 研究对象资料 | 第36页 |
3.2.3 治疗方法 | 第36-41页 |
第4章 结果 | 第41-43页 |
4.1 理论研究部分 | 第41页 |
4.2 临床研究部分 | 第41-43页 |
第5章 讨论 | 第43-53页 |
5.1 合并关节突绞锁的下颈椎骨折脱位治疗的演变及难点 | 第43-44页 |
5.2 前路手术方式提出的背景及理论依据 | 第44-48页 |
5.3 前路手术治疗合并关节突绞索的下颈椎骨折脱位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 第48-49页 |
5.4 合并双侧关节突绞锁的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实践 | 第49-50页 |
5.5 前路手术的优点及后路手术的适应症 | 第50-51页 |
5.6 手术时机的选择 | 第51-53页 |
第6章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4页 |
作者简介 | 第64-65页 |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