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导言 | 第14-20页 |
第1章 近代华严宗复兴的时代背景 | 第20-34页 |
1.1 时代巨变下的佛教复兴 | 第20-26页 |
1.1.1 近代佛教复兴的时代根源 | 第20-22页 |
1.1.2 近代佛教的复兴与居士佛教的兴起 | 第22-23页 |
1.1.3 居士印经与华严经典的流通 | 第23-26页 |
1.1.3.1 杨文会与华严经典的刊印 | 第24-25页 |
1.1.3.2 徐蔚如居士对华严义学发展的贡献 | 第25-26页 |
1.2 “机遇与挑战并行”——坎坷的佛教复兴之路 | 第26-31页 |
1.2.1 庙产兴学运动 | 第26-28页 |
1.2.2 基督教的传入 | 第28-31页 |
1.2.2.1 赔还教堂,霸占寺产 | 第29-30页 |
1.2.2.2 兴办公益事业,争取信众 | 第30-31页 |
1.3 近代华严宗在时代背景下的自我调适 | 第31-34页 |
第2章 近代华严义学的发展 | 第34-68页 |
2.1 讲释经典,弘传华严古德法义 | 第34-38页 |
2.1.1 月霞与应慈的讲经弘法活动 | 第34-36页 |
2.1.1.1 月霞法师的讲经活动 | 第34-35页 |
2.1.1.2 应慈法师的讲经活动 | 第35-36页 |
2.1.2 月霞门人及其他华严僧人的讲经弘法活动 | 第36-38页 |
2.1.2.1 月霞法脉弘法僧众 | 第36-37页 |
2.1.2.2 其他华严僧人的弘法活动 | 第37-38页 |
2.2 推陈出新,太虚法师的华严开新之路 | 第38-51页 |
2.2.1 立“三法界”,圆通如来圣教 | 第38-44页 |
2.2.1.1 太虚“三法界”内容解析 | 第39-40页 |
2.2.1.2 “三法界”与佛教诸学的圆融统摄 | 第40-44页 |
2.2.2 为慧苑正名,推清凉为宗主 | 第44-51页 |
2.2.2.1 倡慧苑四教,立内外十一宗 | 第44-49页 |
2.2.2.2 置澄观于法藏之上,改贤首宗为清凉宗 | 第49-51页 |
2.3 与时俱进,首创华严修习新法 | 第51-68页 |
2.3.1 弘一与周叔迦的修习次第法 | 第52-56页 |
2.3.1.1 弘一的《华严经》入门次第 | 第52-55页 |
2.3.1.2 周叔迦居士的《华严经》研修次第 | 第55-56页 |
2.3.2 释恒宝与方东美的哲理解析法 | 第56-68页 |
2.3.2.1 释恒宝的三段论分析 | 第56-59页 |
2.3.2.2 方东美的华严义学哲学解读法 | 第59-68页 |
第3章 近代华严宗与其他宗派的义理互摄 | 第68-92页 |
3.1 华严义僧对其他宗派义理的摄受 | 第68-77页 |
3.1.1 摄唯识教义入华严法界性海的常惺法师 | 第68-70页 |
3.1.2 圆融贤台二宗的可端法师 | 第70-73页 |
3.1.3 以“圆解心”修“念佛行”的慈舟法师 | 第73-77页 |
3.1.3.1 念阿弥陀佛即是普贤十大愿行 | 第73-75页 |
3.1.3.2 极乐与华藏不二,弥陀与法界同一 | 第75-76页 |
3.1.3.3 圆解念佛之境界 | 第76-77页 |
3.2 显密缁素对华严教义的新解 | 第77-92页 |
3.2.1 能海上师的《华严》雪山传承 | 第77-82页 |
3.2.1.1 《华严经十无尽藏品(第二十二品)讲录》 | 第78-79页 |
3.2.1.2 《普贤行愿品颂解》 | 第79-82页 |
3.2.2 印光法师与华严义理的提振 | 第82-84页 |
3.2.3 黎端甫与江易园居士的华严净土观 | 第84-92页 |
3.2.3.1 黎端甫的华严净土观 | 第84-88页 |
3.2.3.2 江易园的华严念佛三昧观 | 第88-92页 |
第4章 近代华严僧人的宗教实践 | 第92-122页 |
4.1 兴办僧学,培育正轨人才 | 第93-112页 |
4.1.1 华严专宗佛学院的创办 | 第93-102页 |
4.1.1.1 近代华严宗僧教育的创始——上海华严大学的兴办 | 第93-96页 |
4.1.1.2 薪火相传的近代华严专宗学院 | 第96-100页 |
4.1.1.3 月霞系以外的华严专宗学院 | 第100-102页 |
4.1.2 综合性佛学研究院的创办 | 第102-109页 |
4.1.2.1 常惺法师创办的闽南佛学院与光孝佛学研究社 | 第102-104页 |
4.1.2.2 智光法师的焦山佛学院 | 第104-106页 |
4.1.2.3 霭亭法师的竹林佛学院与东莲觉苑 | 第106-109页 |
4.1.3 近代华严宗僧教育的特色 | 第109-112页 |
4.1.3.1 主弘华严,融会诸家 | 第109-110页 |
4.1.3.2 分科教育,因材施教 | 第110页 |
4.1.3.3 以戒为本,解行相应 | 第110-111页 |
4.1.3.4 儒释圆融,中西兼顾 | 第111-112页 |
4.2 矢志复兴,践行人间佛教 | 第112-122页 |
4.2.1 常惺法师的“人间佛教”实践 | 第112-117页 |
4.2.2 复兴河南佛教的慕西与净严法师 | 第117-122页 |
4.2.2.1 释慕西 | 第117-119页 |
4.2.2.2 释净严 | 第119-122页 |
第5章 近代华严宗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佛学思想 | 第122-150页 |
5.1 释月霞及其佛学思想 | 第122-132页 |
5.1.1 法脉传承 | 第122-124页 |
5.1.2 佛学思想 | 第124-132页 |
5.1.2.1 《法源论》 | 第125-127页 |
5.1.2.2 《维摩诘经讲义录》 | 第127-132页 |
5.2 释持松及其佛学思想 | 第132-144页 |
5.2.1 教判思想 | 第134-140页 |
5.2.1.1 对空海与安然二位祖师教判思想的批判 | 第134-136页 |
5.2.1.2 持松法师的显密圆融之教判 | 第136-140页 |
5.2.2 “贤密”思想 | 第140-144页 |
5.2.2.1 贤密相通 | 第140-142页 |
5.2.2.2 贤密互补 | 第142-144页 |
5.3 释南亭及其佛学思想 | 第144-150页 |
5.3.1 引儒入释,方便教化 | 第146-148页 |
5.3.2 世间法与出世间法圆融不二 | 第148-150页 |
第6章 结论 | 第150-158页 |
6.1 近代华严宗发展的时间阶段 | 第150-153页 |
6.1.1 发生期(1840-1898) | 第150-151页 |
6.1.2 发展期(1914 -1916) | 第151页 |
6.1.3 兴盛期(1920-1937) | 第151-152页 |
6.1.4 衰退期(1937-1945) | 第152-153页 |
6.2 近代华严宗传播的地域特色 | 第153-155页 |
6.2.1 历史文化的因素 | 第153-154页 |
6.2.2 子孙丛林制的约束 | 第154-155页 |
6.3 近代华严宗由兴转衰的根源 | 第155-158页 |
6.3.1 外因——抗日战争的爆发 | 第155页 |
6.3.2 内因——华严僧众的自我局限性 | 第155-158页 |
参考文献 | 第158-166页 |
附录 | 第166-167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67-168页 |
致谢 | 第1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