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经济计算、经济数学方法论文--经济数学方法论文

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城市经济集约增长研究

摘要第2-5页
Abstract第5-8页
1 导论第17-38页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第17-21页
        1.1.1 研究背景第17-20页
        1.1.2 研究意义第20-21页
    1.2 文献综述第21-33页
        1.2.1 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增长理论第21-24页
        1.2.2 全要素生产率与我国经济增长集约性第24-26页
        1.2.3 全要素生产率部门差异与经济增长第26-28页
        1.2.4 全要素生产率区域差异与城市经济增长第28-31页
        1.2.5 研究评述第31-33页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第33-34页
        1.3.1 研究目标第33页
        1.3.2 研究方法第33-34页
    1.4 论文结构安排第34-36页
        1.4.1 研究内容安排第34-35页
        1.4.2 技术路线与研究框架第35-36页
    1.5 创新点第36-38页
2 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城市经济集约增长的理论分析框架第38-66页
    2.1 全要素生产率的内涵、测度及分解第38-52页
        2.1.1 全要素生产率的内涵第38-40页
        2.1.2 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第40-46页
        2.1.3 全要素生产率的分解第46-52页
    2.2 全要素生产率与城市经济集约增长第52-56页
        2.2.1 城市经济集约增长的内涵及特征第52-54页
        2.2.2 全要素生产率和城市经济集约增长关系第54-56页
    2.3 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城市经济集约增长模型第56-65页
        2.3.1 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城市集约经济增长模型构建第56-60页
        2.3.2 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城市经济集约增长模型的内涵第60-62页
        2.3.3 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城市经济集约增长模型的现实含义第62-65页
    2.4 本章小结第65-66页
3 全要素生产率区域差异与城市经济增长的时空变化第66-96页
    3.1 研究方法及数据处理第66-70页
        3.1.1 研究方法第66-68页
        3.1.2 数据来源及处理第68-70页
    3.2 总体变化情况分析第70-74页
    3.3 板块差异情况分析第74-81页
    3.4 主要城市变化情况分析第81-83页
    3.5 主要经济区变化情况分析第83-94页
        3.5.1 主要经济区范围的界定第83-85页
        3.5.2 经济区全要素生产率总体描述第85-86页
        3.5.3 经济区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特征第86-94页
    3.6 本章小结第94-96页
4 全要素生产率区域差异与城市经济增长的地域分异第96-131页
    4.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第96-99页
    4.2 全要素生产率与城市经济增长的空间格局分析第99-108页
        4.2.1 空间结构分析第99-104页
        4.2.2 空间关联性分析第104-108页
    4.3 全要素生产率与城市经济增长的空间分异分析第108-129页
        4.3.1 长三角地区第108-112页
        4.3.2 珠三角地区第112-116页
        4.3.3 京津冀地区第116-121页
        4.3.4 中原经济地区第121-125页
        4.3.5 辽中南地区第125-129页
    4.4 本章小结第129-131页
5 全要素生产率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其贡献度分析第131-153页
    5.1 引言第131-133页
    5.2 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分析第133-147页
        5.2.1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定第133-137页
        5.2.2 实证结果与分析第137-145页
        5.2.3 影响因素一般规律分析第145-147页
    5.3 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的贡献度分析第147-151页
        5.3.1 方法选取及结果第147-148页
        5.3.2 影响因素贡献度分析第148-149页
        5.3.3 贡献度一般规律分析第149-151页
    5.4 本章小结第151-153页
6 全要素生产率视角下的城市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第153-180页
    6.1 对现行城市经济增长模式的检讨第153-155页
    6.2 城市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基本驱动力量第155-158页
    6.3 城市集约型经济增长的组织与运行第158-178页
        6.3.1 政府规控型城市经济增长第158-164页
        6.3.2 产业结构优化驱动型城市经济增长第164-169页
        6.3.3 知识能力提高型城市经济增长第169-173页
        6.3.4 多样化驱动型城市经济增长第173-178页
    6.4 本章小结第178-180页
7 城市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路径第180-198页
    7.1 增长动力向创新驱动转变第180-185页
        7.1.1 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必要性第180-181页
        7.1.2 创新驱动的实现路径第181-185页
    7.2 增长过程向均衡发展转变第185-190页
        7.2.1 从不均衡向均衡发展的必要性第185-186页
        7.2.2 实现均衡发展的路径第186-190页
    7.3 增长方式向质量提升转变第190-196页
        7.3.1 从数量增长转向质量提升的必要性第190-191页
        7.3.2 质量提升转变路径第191-196页
    7.4 本章小结第196-198页
8 结论、政策含义与研究展望第198-208页
    8.1 研究结论第198-202页
    8.2 政策含义第202-206页
        8.2.1 培育城市集约型经济增长能力第202-203页
        8.2.2 关注城市集约型经济增长的空间结构第203-205页
        8.2.3 探索区域经济增长的组织方式第205-206页
    8.3 研究展望第206-208页
        8.3.1 城市集约型经济增长组织方式的多样性第206-207页
        8.3.2 城市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风险和防范第207-208页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第208-210页
参考文献第210-222页
后记第222-224页

论文共22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集合信托产品风险管理研究--以陕国投—裕丰公司贷款为例
下一篇:新三板挂牌企业利用股票质押融资的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