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 1.1 选题意义 | 第9-11页 |
| 1.1.1 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 1.1.2 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1.3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 第2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民生建设的背景 | 第14-23页 |
| 2.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生困境 | 第14-21页 |
| 2.1.1 工农业生产和交通遭受破坏 | 第14-15页 |
| 2.1.2 物价飞涨 | 第15-18页 |
| 2.1.3 失业状况严重 | 第18-19页 |
| 2.1.4 灾情严重 | 第19-20页 |
| 2.1.5 医疗卫生条件落后 | 第20-21页 |
| 2.1.6 文化教育事业落后 | 第21页 |
| 2.2 新中国成立初期民生建设的条件 | 第21-23页 |
| 2.2.1 政治保障 | 第21-22页 |
| 2.2.2 经济条件 | 第22-23页 |
| 第3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民生建设的理论依据 | 第23-29页 |
| 3.1 马克思恩格斯的民生思想 | 第23-25页 |
| (一)人的生存和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的根本出发点 | 第23页 |
| (二)改善无产阶级的生产生活状况是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的现实诉求 | 第23-24页 |
| (三)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的终极价值目标 | 第24-25页 |
| 3.2 列宁的民生思想 | 第25-27页 |
| (一)就业是民生之本 | 第25页 |
| (二)社会主义按劳分配 | 第25-26页 |
| (三)教育是民生之基 | 第26页 |
| (四)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 第26-27页 |
| 3.3 毛泽东的民生思想 | 第27-29页 |
| (一)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民生建设的前提 | 第27页 |
| (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民生建设的宗旨 | 第27-28页 |
| (三)发展经济是民生建设的物质基础 | 第28-29页 |
| 第4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民生建设的措施 | 第29-38页 |
| 4.1 恢复交通与工农业生产 | 第29-31页 |
| 4.2 平稳物价 | 第31-33页 |
| 4.3 救济失业人员 | 第33-34页 |
| 4.4 救灾渡荒 | 第34-35页 |
| 4.5 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 第35-36页 |
| 4.6 恢复并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 第36-38页 |
| 第5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民生建设的评价 | 第38-45页 |
| 5.1 新中国成立初期民生建设的成效 | 第38-42页 |
| 5.1.1 工农业生产与交通的恢复和发展 | 第38-39页 |
| 5.1.2 物价稳定 | 第39-40页 |
| 5.1.3 失业问题成功治理 | 第40页 |
| 5.1.4 灾民得到有效安置与救济 | 第40-41页 |
| 5.1.5 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 第41页 |
| 5.1.6 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 第41-42页 |
| 5.2 新中国成立初期民生建设的意义 | 第42-43页 |
| 5.2.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 | 第42页 |
| 5.2.2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 第42页 |
| 5.2.3 增强了群众基础,巩固了新生政权 | 第42-43页 |
| 5.3 新中国成立初期民生建设的局限 | 第43-45页 |
| 5.3.1 低水平低层次的民生建设 | 第43-44页 |
| 5.3.2 制度建设不足 | 第44-45页 |
| 第6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民生建设的经验启示 | 第45-47页 |
| 6.1 要高度重视和解决民生问题 | 第45页 |
| 6.2 民生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 第45-46页 |
| 6.3 改善民生必须发展社会生产力 | 第46页 |
| 6.4 民生建设必须走群众路线 | 第46-47页 |
| 结论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 作者简介 | 第51-52页 |
| 后记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