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系统动力学对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研究
|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1 引言 | 第10-18页 |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1-13页 |
| 1.2.1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 第11-12页 |
| 1.2.2 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库影响 | 第12-13页 |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1.3.2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 1.4 系统动力学介绍 | 第15-18页 |
| 1.4.1 系统动力学的发展 | 第15页 |
| 1.4.2 系统动力学在国内的应用 | 第15-16页 |
| 1.4.3 系统动力学的特点 | 第16页 |
| 1.4.4 系统动力学建模软件 | 第16-17页 |
| 1.4.5 系统动力学建模步骤 | 第17-18页 |
| 2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8-22页 |
| 2.1 重庆市自然地理条件 | 第18页 |
| 2.2 重庆市社会经济条件 | 第18-19页 |
| 2.3 重庆市土地利用分析 | 第19-22页 |
| 2.3.1 重庆市土地利用现状 | 第19-20页 |
| 2.3.2 重庆土地利用动态 | 第20-21页 |
| 2.3.3 重庆市土地利用特点 | 第21-22页 |
| 3 仿真系统的构建 | 第22-41页 |
| 3.1 建立模型的目的 | 第22页 |
| 3.2 确定系统模型边界及假设 | 第22页 |
| 3.3 模型构建 | 第22-41页 |
| 3.3.1 建设用地的碳排放系统 | 第22-26页 |
| 3.3.2 耕地-农业生产碳源\碳汇系统 | 第26-36页 |
| 3.3.3 园地、林地等碳汇系统 | 第36-40页 |
| 3.3.4 仿真系统的汇总模块 | 第40-41页 |
| 4 模型检验和模拟结果分析 | 第41-56页 |
| 4.1 模型检验 | 第41-46页 |
| 4.2 系统仿真结果分析 | 第46-53页 |
| 4.2.1 建设用地碳排放系统 | 第46-47页 |
| 4.2.2 耕地-农业生产系统碳源\碳汇 | 第47-50页 |
| 4.2.3 林地、园地、草地、水域的碳汇量 | 第50页 |
| 4.2.4 系统的总碳源、碳汇 | 第50-53页 |
| 4.3 情景模拟分析 | 第53-56页 |
| 4.3.1 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对耕地碳汇的影响 | 第53-54页 |
| 4.3.2 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对建设用地碳源的影响 | 第54页 |
| 4.3.3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对碳排放的影响 | 第54-55页 |
| 4.3.4 亿元单位GDP碳排放 | 第55-56页 |
| 5 结论与启示 | 第56-59页 |
| 5.1 结论 | 第56-57页 |
| 5.2 启示 | 第57-58页 |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