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绪论 | 第17-32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7-25页 |
1.1.1 基本概念 | 第17-19页 |
1.1.2 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1.1.3 研究挑战 | 第22-24页 |
1.1.4 研究意义 | 第24-25页 |
1.2 研究内容和方案 | 第25-30页 |
1.2.1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25-27页 |
1.2.2 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7-29页 |
1.2.3 创新点和特色 | 第29-30页 |
1.3 论文组织结构 | 第30-32页 |
2 相关研究 | 第32-45页 |
2.1 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 | 第32-38页 |
2.1.1 设计原则 | 第32-33页 |
2.1.2 典型协议设计思路和特点 | 第33-37页 |
2.1.3 典型协议对比分析 | 第37-38页 |
2.2 无线多媒体网状网:基于网络编码的通信协议 | 第38-44页 |
2.2.1 设计原则 | 第38-39页 |
2.2.2 典型协议设计思路和特点 | 第39-43页 |
2.2.3 典型协议对比分析 | 第43-44页 |
2.3 小结 | 第44-45页 |
3 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QOS感知多汇聚点机会路由协议 | 第45-66页 |
3.1 引言 | 第45-47页 |
3.2 网络模型和相关假设 | 第47-49页 |
3.3 基于差分编码的中继节点选择问题 | 第49-51页 |
3.4 QoS感知转发列表选择问题 | 第51-60页 |
3.4.1 传输代价计算 | 第52-54页 |
3.4.2 优先级分配 | 第54-55页 |
3.4.3 实时性保证 | 第55-57页 |
3.4.4 可靠性保证 | 第57-59页 |
3.4.5 协议执行 | 第59-60页 |
3.5 仿真实验与性能分析 | 第60-65页 |
3.5.1 实验设计与参数设置 | 第60页 |
3.5.2 性能分析与评价 | 第60-65页 |
3.6 小结 | 第65-66页 |
4 有损无线传感器网络低代价低复杂度机会路由协议 | 第66-83页 |
4.1 引言 | 第66-68页 |
4.2 网络模型和相关假设 | 第68页 |
4.3 低代价低复杂度转发列表选择 | 第68-78页 |
4.3.1 传输代价计算 | 第69-71页 |
4.3.2 中继节点选取规则 | 第71-73页 |
4.3.3 优先级分配规则 | 第73-77页 |
4.3.4 启发式算法 | 第77-78页 |
4.4 仿真实验与性能分析 | 第78-81页 |
4.4.1 仿真环境与参数设置 | 第78-79页 |
4.4.2 性能分析与评价 | 第79-81页 |
4.5 小结 | 第81-83页 |
5 云辅助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复杂事件监测体系和协议 | 第83-100页 |
5.1 引言 | 第83-84页 |
5.2 设计思路 | 第84-85页 |
5.3 体系结构 | 第85-87页 |
5.3.1 网络模型 | 第85-86页 |
5.3.2 服务模型 | 第86-87页 |
5.3.3 系统模型 | 第87页 |
5.4 功能模块 | 第87-94页 |
5.4.1 接入点选择器 | 第87-89页 |
5.4.2 视频传感器节点选择器 | 第89-90页 |
5.4.3 覆盖优化器 | 第90-93页 |
5.4.4 摄像机控制器 | 第93-94页 |
5.5 可用性分析 | 第94-95页 |
5.6 仿真实验与性能分析 | 第95-99页 |
5.6.1 实验设计与参数设置 | 第95-97页 |
5.6.2 性能分析与评价 | 第97-99页 |
5.7 小结 | 第99-100页 |
6 无线多媒体网状网基于网络编码的机会转发协议 | 第100-122页 |
6.1 引言 | 第100-101页 |
6.2 网络模型和相关假设 | 第101-103页 |
6.3 非对称编码 | 第103-107页 |
6.3.1 设计思路 | 第103-104页 |
6.3.2 数据包选择和收益分析 | 第104-105页 |
6.3.3 算法设计 | 第105-107页 |
6.4 流量感知的数据调度 | 第107-110页 |
6.4.1 基本思路 | 第107-108页 |
6.4.2 流量预测 | 第108-109页 |
6.4.3 数据流选择 | 第109-110页 |
6.5 基于编码收益的信道竞争 | 第110-111页 |
6.5.1 优先级分配 | 第110-111页 |
6.5.2 协议实现 | 第111页 |
6.6 仿真实验与性能分析 | 第111-118页 |
6.6.1 实验设计与参数设置 | 第111-112页 |
6.6.2 性能分析与评价 | 第112-118页 |
6.7 案例研究:基于流相关性的非对称编码机制 | 第118-120页 |
6.7.1 设计思路 | 第118-119页 |
6.7.2 仿真实验与性能分析 | 第119-120页 |
6.8 小结 | 第120-122页 |
7 无线多媒体网状网基于网络编码的多速率QoS广播协议 | 第122-140页 |
7.1 引言 | 第122-123页 |
7.2 最优广播调度问题 | 第123-128页 |
7.2.1 网络模型 | 第123-124页 |
7.2.2 多速率编码图 | 第124-125页 |
7.2.3 编码决策分析 | 第125-127页 |
7.2.4 问题描述 | 第127-128页 |
7.3 启发式算法 | 第128-133页 |
7.3.1 概率编码图 | 第128-129页 |
7.3.2 算法模型 | 第129-131页 |
7.3.3 复杂度分析 | 第131-132页 |
7.3.4 调度过程 | 第132-133页 |
7.4 仿真实验与性能分析 | 第133-139页 |
7.4.1 实验设计与参数设置 | 第133-134页 |
7.4.2 性能分析与评价 | 第134-139页 |
7.4.3 算法特性归纳 | 第139页 |
7.5 小结 | 第139-140页 |
8. 无线多媒体网状网跨层优化流控制协议 | 第140-150页 |
8.1 引言 | 第140-141页 |
8.2 视频流和网络模型 | 第141-142页 |
8.3 跨层视频流控制协议 | 第142-145页 |
8.3.1 跨层协同框架 | 第142-143页 |
8.3.2 数据同步和时延估计 | 第143-144页 |
8.3.3 路径探测和参数反馈 | 第144-145页 |
8.4 仿真实验与性能分析 | 第145-149页 |
8.4.1 实验设计与参数设置 | 第145-146页 |
8.4.2 性能分析与评价 | 第146-149页 |
8.5 小结 | 第149-150页 |
9 总结与展望 | 第150-154页 |
9.1 本文主要贡献 | 第150-152页 |
9.2 后续研究思路 | 第152-154页 |
致谢 | 第154-155页 |
参考文献 | 第155-17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78-18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专利授权和申报情况 | 第180-18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登记的软件著作权 | 第181-18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项目 | 第182-18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获奖情况 | 第1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