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评级机构监管法律问题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14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三、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四、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13-14页 |
第一章 信用评级机构监管概述 | 第14-23页 |
第一节 信用评级与信用评级机构的内涵与特征 | 第15-17页 |
一、信用评级的定义和特点 | 第15-16页 |
二、信用评级机构的概念与特征 | 第16-17页 |
第二节 信用评级机构监管的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一、市场失灵的理论 | 第17-18页 |
二、信誉机制失灵的理论 | 第18-19页 |
三、政府失灵的理论 | 第19页 |
第三节 信用评级机构监管的模式 | 第19-23页 |
一、以声誉为成本的监管模式 | 第20页 |
二、以自律为基础的监管模式 | 第20-21页 |
三、以注册程序为中心的监管模式 | 第21页 |
四、以信息披露程序为中心的监管模式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现状及问题 | 第23-30页 |
第一节 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监管的立法现状及监管主体 | 第23-26页 |
一、立法现状 | 第23-25页 |
二、监管主体 | 第25-26页 |
第二节 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监管存在的问题 | 第26-30页 |
一、立法过于分散 | 第26-27页 |
二、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 | 第27页 |
三、市场准入机制标准混乱 | 第27-28页 |
四、缺乏退出机制 | 第28页 |
五、法律责任不完善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域外对信用评级机构法律监管的启示 | 第30-38页 |
第一节 美国、日本对信用评级机构的法律监管 | 第30-33页 |
一、金融危机前美国对信用评级机构的法律监管。 | 第31页 |
二、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对信用评级机构的法律监管 | 第31-32页 |
三、日本信用评级机构的发展及监管模式的转变 | 第32-33页 |
第二节 欧盟对信用评级机构的法律监管 | 第33-35页 |
一、从分散监管到统一监管的转变 | 第33-34页 |
二、《信用评级机构监管指令》的颁布与适用 | 第34-35页 |
第三节 国际证监会组织对信用评级机构的法律监管 | 第35-36页 |
一、国际证监会设立评级机构工作小组 | 第35页 |
二、发展跨境监管的模式 | 第35-36页 |
第四节 域外信用评级机构监管的启示 | 第36-38页 |
一、坚持他律为主自律为辅相结合的监管方式 | 第36页 |
二、制定与完善监管的法律规范 | 第36-38页 |
第四章 完善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监管法律规制的思考 | 第38-46页 |
第一节 完善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相关立法 | 第38-40页 |
一、提高信用评级法律规范的立法层级 | 第38页 |
二、制定信用评级机构专门的法律 | 第38-39页 |
三、建立统一的法律法规体系 | 第39-40页 |
第二节 明确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主体 | 第40-41页 |
一、统一监管与集中监管的模式选择 | 第40页 |
二、确定集中监管的部门 | 第40-41页 |
第三节 构建信用评级机构的法律监管制度 | 第41-43页 |
一、加强我国规制信息披露的法律制度 | 第41页 |
二、科学制定信用评级行业的准入机制 | 第41-42页 |
三、补充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的退出机制 | 第42-43页 |
第四节 构建信用评级机构的法律责任体系 | 第43-46页 |
一、我国信用评级机构法律责任的相关规定 | 第43-44页 |
二、完善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的行政责任立法 | 第44页 |
三、完善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的刑事责任立法 | 第44-45页 |
四、重点完善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的民事责任立法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