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缩略词 | 第13-14页 |
前言 | 第14-1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32页 |
1 夏枯草研究进展 | 第16-23页 |
1.1 本草考证 | 第16-17页 |
1.2 资源分布概况 | 第17页 |
1.3 夏枯草栽培及生理研究 | 第17-18页 |
1.4 夏枯草化学成分研究 | 第18-20页 |
1.5 夏枯草药理作用研究 | 第20-23页 |
2 氮磷钾对植物生长、生理及品质的影响 | 第23-32页 |
2.1 氮素对植物生长、生理及品质的影响 | 第23-28页 |
2.1.1 不同氮素水平及形态对植物生长、生理及品质的影响 | 第23-25页 |
2.1.2 不同铵硝配比对植物生长、生理及品质的影响 | 第25-28页 |
2.2 磷素对植物生长、生理及品质的影响 | 第28-29页 |
2.2.1 磷素影响植物的形态及生长 | 第28页 |
2.2.2 磷素影响植物的生理代谢 | 第28-29页 |
2.2.3 磷素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 | 第29页 |
2.2.4 磷素影响植物的内在品质 | 第29页 |
2.3 钾素对植物生长、生理及品质的影响 | 第29-32页 |
2.3.1 钾素影响植物的形态及生长 | 第30页 |
2.3.2 钾素影响植物的生理代谢 | 第30页 |
2.3.3 钾素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 | 第30-31页 |
2.3.4 钾素影响植物的内在品质 | 第31-32页 |
第二章 不同氮素水平及形态对夏枯草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 第32-70页 |
第一节 不同氮素水平对夏枯草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 第32-53页 |
1 材料、仪器与试剂 | 第32-33页 |
1.1 材料 | 第32-33页 |
1.2 仪器与试剂 | 第33页 |
2 实验设计与测定方法 | 第33-37页 |
2.1 实验设计 | 第33-34页 |
2.2 测定方法 | 第34-37页 |
2.3 数据处理 | 第3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7-49页 |
3.1 不同氮素水平对夏枯草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37-40页 |
3.2 不同氮素水平对夏枯草生理代谢指标的影响 | 第40-43页 |
3.3 不同氮素水平对夏枯草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43-46页 |
3.4 不同氮素水平对夏枯草矿质元素及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 第46-49页 |
4 讨论 | 第49-53页 |
4.1 不同氮素水平对夏枯草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49-50页 |
4.2 不同氮素水平对夏枯草生理代谢指标的影响 | 第50-51页 |
4.3 不同氮素水平对夏枯草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51-53页 |
第二节 不同铵硝配比对夏枯草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 第53-70页 |
1 材料、仪器与试剂 | 第53-54页 |
1.1 材料 | 第53-54页 |
1.2 仪器与试剂 | 第54页 |
2 实验设计与测定方法 | 第54页 |
2.1 实验设计 | 第54页 |
2.2 测定方法 | 第54页 |
2.3 数据处理 | 第5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4-66页 |
3.1 不同铵硝配比对夏枯草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54-58页 |
3.2 不同铵硝配比对夏枯草生理代谢指标的影响 | 第58-60页 |
3.3 不同铵硝配比对夏枯草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60-63页 |
3.4 不同铵硝配比对夏枯草矿质元素及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 第63-66页 |
4 讨论 | 第66-70页 |
4.1 不同铵硝比对夏枯草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66-67页 |
4.2 不同铵硝比对夏枯草生理代谢指标的影响 | 第67-68页 |
4.3 不同铵硝比对夏枯草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68页 |
4.4 不同铵硝比对夏枯草矿质元素及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 第68-70页 |
第三章 不同磷水平对夏枯草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 第70-86页 |
1 材料、仪器与试剂 | 第70-71页 |
1.1 材料 | 第70-71页 |
1.2 仪器与试剂 | 第71页 |
2 实验设计与测定方法 | 第71页 |
2.1 实验设计 | 第71页 |
2.2 测定方法 | 第71页 |
2.3 数据处理 | 第7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71-82页 |
3.1 不同磷水平对夏枯草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71-74页 |
3.1.1 不同磷水平对夏枯草叶面积的影响 | 第71-72页 |
3.1.2 不同磷水平对夏枯草株高的影响 | 第72页 |
3.1.3 不同磷水平对夏枯草叶片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 第72-73页 |
3.1.4 不同磷水平对夏枯草比叶重的影响 | 第73页 |
3.1.5 不同磷水平对夏枯草干物质积累及果穗产量的影响 | 第73-74页 |
3.2 不同磷水平对夏枯草生理代谢指标的影响 | 第74-76页 |
3.2.1 不同磷水平对夏枯草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第74-75页 |
3.2.2 不同磷水平对夏枯草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75页 |
3.2.3 不同磷水平对夏枯草叶片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第75-76页 |
3.2.4 不同磷水平对夏枯草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 第76页 |
3.2.5 不同磷水平对夏枯草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的影响 | 第76页 |
3.3 不同磷水平对夏枯草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76-79页 |
3.3.1 不同磷水平对夏枯草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第76-78页 |
3.3.2 不同磷水平对夏枯草光合参数的影响 | 第78-79页 |
3.3.3 不同磷水平对夏枯草光响应曲线的影响 | 第79页 |
3.4 不同磷水平对夏枯草矿质元素及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 第79-82页 |
3.4.1 不同磷水平对夏枯草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 第79-81页 |
3.4.2 不同磷水平对夏枯草果穗中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 第81-82页 |
4 讨论 | 第82-86页 |
4.1 不同磷水平对夏枯草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82-83页 |
4.2 不同磷水平对夏枯草生理代谢指标的影响 | 第83页 |
4.3 不同磷水平对夏枯草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83-84页 |
4.4 不同磷水平对夏枯草矿质元素及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 第84-86页 |
第四章 不同钾水平对夏枯草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 第86-102页 |
1 材料、仪器与试剂 | 第86-87页 |
1.1 材料 | 第86-87页 |
1.2 仪器与试剂 | 第87页 |
2 实验设计与测定方法 | 第87页 |
2.1 实验设计 | 第87页 |
2.2 测定方法 | 第87页 |
2.3 数据处理 | 第8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87-98页 |
3.1 不同钾水平对夏枯草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87-90页 |
3.1.1 不同钾水平对夏枯草叶面积的影响 | 第87-88页 |
3.1.2 不同钾水平对夏枯草株高的影响 | 第88页 |
3.1.3 不同钾水平对夏枯草叶片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 第88-89页 |
3.1.4 不同钾水平对夏枯草比叶重的影响 | 第89页 |
3.1.5 不同钾水平对夏枯草干物质积累及果穗产量的影响 | 第89-90页 |
3.2 不同钾水平对夏枯草生理代谢指标的影响 | 第90-93页 |
3.2.1 不同钾水平对夏枯草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第90-91页 |
3.2.2 不同钾水平对夏枯草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91页 |
3.2.3 不同钾水平对夏枯草叶片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第91-92页 |
3.2.4 不同钾水平对夏枯草叶片硝酸还原酶(NR)活性的影响 | 第92页 |
3.2.5 不同钾水平对夏枯草叶片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的影响 | 第92-93页 |
3.3 不同钾水平对夏枯草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93-96页 |
3.3.1 不同钾水平对夏枯草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第93-94页 |
3.3.2 不同钾水平对夏枯草叶片光合参数的影响 | 第94-95页 |
3.3.3 不同钾水平对夏枯草光响应曲线的影响 | 第95-96页 |
3.4 不同钾水平对夏枯草矿质元素及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 第96-98页 |
3.4.1 不同钾水平对夏枯草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 第96-98页 |
3.4.2 不同钾水平对夏枯草果穗中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 第98页 |
4 讨论 | 第98-102页 |
4.1 不同钾水平对夏枯草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98-99页 |
4.2 不同钾水平对夏枯草生理代谢指标的影响 | 第99页 |
4.3 不同钾水平对夏枯草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99-100页 |
4.4 不同钾水平对夏枯草矿质元素及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 第100-102页 |
全文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102-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6页 |
附图 | 第116-118页 |
致谢 | 第118-120页 |
发表论文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