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11-24页 |
1 中医药防治消化道肿瘤的基础理论研究 | 第11-12页 |
1.1 病机研究 | 第11页 |
1.2 治则研究 | 第11-12页 |
2 补骨脂相关研究进展 | 第12-17页 |
2.1 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2.2 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2.3 主要成分提取纯化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3 白豆蔻相关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3.1 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第17页 |
3.2 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3.3 有效成分提取纯化研究进展 | 第18页 |
4 补骨脂素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 第18-22页 |
4.1 补骨脂素抗肿瘤作用机制 | 第18-19页 |
4.2 补骨脂素抗肿瘤作用研究 | 第19-22页 |
5 中药抗癌配伍研究进展 | 第22-24页 |
5.1 中医药理论指导的配伍研究 | 第22页 |
5.2 以药理研究为基础的配伍研究 | 第22-23页 |
5.3 中药复方拆方研究 | 第23页 |
5.4 中药抗肿瘤活性单体配伍研究 | 第23-24页 |
第二章 补骨脂与白蔻仁有效部位的制备 | 第24-40页 |
1 补骨脂素提取工艺研究 | 第24-35页 |
1.1 仪器与材料 | 第24页 |
1.2 方法与结果 | 第24-35页 |
1.3 讨论 | 第35页 |
2 白蔻仁有效部位的制备 | 第35-38页 |
2.1 仪器与材料 | 第35页 |
2.2 方法与结果 | 第35-38页 |
2.3 讨论 | 第38页 |
3 讨论与小结 | 第38-40页 |
3.1 补骨脂有效部位的提取 | 第38-39页 |
3.2 补骨脂素的提取制备工艺 | 第39页 |
3.3 白蔻仁有效部位的提取制备 | 第39页 |
3.4 桉油精的提取分离制备 | 第39页 |
3.5 超临界CO_2补骨脂提取工艺的探索性研究 | 第39-40页 |
第三章 桉油精对补骨脂素体外抗肿瘤增效作用研究 | 第40-50页 |
1 仪器与材料 | 第40-41页 |
1.1 仪器 | 第40-41页 |
1.2 材料 | 第41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41-48页 |
2.1 方法 | 第41-42页 |
2.2 结果 | 第42-48页 |
3 讨论与小结 | 第48-50页 |
3.1 补骨脂素、桉油精、白蔻仁挥发油对四株人胃癌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 | 第48-49页 |
3.2 进一步佐证桉油精为增强补骨脂素抗肿瘤活性的有效成分 | 第49页 |
3.3 补骨脂素与桉油精配伍的最佳比例与浓度 | 第49-50页 |
第四章 桉油精对补骨脂素抗肿瘤增效作用的药动学研究 | 第50-62页 |
1 仪器与材料 | 第50-52页 |
1.1 仪器 | 第50-51页 |
1.2 材料 | 第51-52页 |
2 方法 | 第52-54页 |
2.1 血药浓度测定 | 第52页 |
2.2 血浆样品处理 | 第52页 |
2.3 方法学考察 | 第52-53页 |
2.4 给药与样品采集 | 第53-54页 |
2.5 数据处理 | 第54页 |
3 结果 | 第54-60页 |
3.1 质谱条件的优化 | 第54-55页 |
3.2 方法学考察结果 | 第55-58页 |
3.3 药代动力学实验结果 | 第58-60页 |
4 讨论与小结 | 第60-62页 |
4.1 内标的选择 | 第60页 |
4.2 血浆前处理方法的优化 | 第60-61页 |
4.3 实验结果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桉油精对补骨脂素抗肿瘤增效作用的组织分布研究 | 第62-80页 |
1 仪器与材料 | 第62-63页 |
1.1 仪器 | 第62页 |
1.2 材料 | 第62-63页 |
2 方法 | 第63-64页 |
2.1 色谱条件 | 第63页 |
2.2 质谱条件 | 第63页 |
2.3 标准溶液配制 | 第63页 |
2.4 方法学考察 | 第63-64页 |
2.5 给药及组织样品的处理 | 第64页 |
3 结果 | 第64-78页 |
3.1 方法学考察结果 | 第64-74页 |
3.2 组织分布考察结果 | 第74-78页 |
4 讨论与小结 | 第78-80页 |
4.1 方法学建立 | 第78页 |
4.2 实验结果小结 | 第78-80页 |
结语 | 第80-82页 |
1 创新之处 | 第80-81页 |
2 存在问题 | 第81页 |
3 展望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8页 |
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