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2-32页 |
1.1 研究的缘起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背景 | 第12-20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与背景 | 第12-14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与背景 | 第14-18页 |
1.2.3 发展动态分析 | 第18-20页 |
1.3 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20-26页 |
1.3.1 研究的意义 | 第20-24页 |
1.3.2 研究的内容和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4-25页 |
1.3.3 研究的关键问题 | 第25-26页 |
1.4 研究的理论方法和框架 | 第26-30页 |
1.4.1 理论与方法 | 第26-28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28-30页 |
总结 | 第30-32页 |
2 历史文化街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研究 | 第32-40页 |
2.1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作用 | 第32-34页 |
2.1.1 文化多元化 | 第32页 |
2.1.2 地域个性的塑造 | 第32-33页 |
2.1.3 创造性的支撑 | 第33-34页 |
2.1.4 经济性能 | 第34页 |
2.2 历史文化街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 | 第34-36页 |
2.2.1 空间载体 | 第34-35页 |
2.2.2 文化语境环境支撑 | 第35页 |
2.2.3 激励效应 | 第35页 |
2.2.4 传承储备 | 第35-36页 |
2.3 复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 | 第36-37页 |
2.3.1 积极作用 | 第36页 |
2.3.2 消极作用 | 第36-37页 |
2.4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复兴的作用 | 第37-38页 |
2.4.1 隐性作用 | 第37页 |
2.4.2 显性作用 | 第37-38页 |
总结 | 第38-40页 |
3 江苏历史文化街区复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模式 | 第40-70页 |
3.1 从人类学的视角研究江苏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和发展问题 | 第40-52页 |
3.1.1 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与发展问题 | 第40-50页 |
3.1.2 历史文化街区中的发展阻滞的表象 | 第50-51页 |
3.1.3 历史文化街区发展阻滞的标志 | 第51-52页 |
3.2 历史文化街区发展阻滞的诱因 | 第52-55页 |
3.2.1 内因 | 第52-54页 |
3.2.2 外因 | 第54-55页 |
3.3 历史文化街区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问题与表象 | 第55-59页 |
3.3.1 历史文化街区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问题 | 第55-57页 |
3.3.2 历史文化街区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问题的表象 | 第57-58页 |
3.3.3 历史文化街区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阻滞的标志 | 第58-59页 |
3.4 研究历史文化街区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空间发展阻滞的诱因 | 第59-65页 |
3.4.1 内因 | 第59-62页 |
3.4.2 外因 | 第62-65页 |
3.5 历史文化街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空间发展阻滞的关系 | 第65-66页 |
3.5.1 诱因的同一性 | 第65-66页 |
3.5.2 作用过程的差异性 | 第66页 |
3.6 历史文化街区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模式研究 | 第66-69页 |
3.6.1 历史文化街区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宏观多元化发展‖ | 第67页 |
3.6.2 历史文化街区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微观多元化发展‖ | 第67-68页 |
3.6.3 历史文化街区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多元化发展‖ | 第68页 |
3.6.4 多元发展模式的特点 | 第68-69页 |
总结 | 第69-70页 |
4 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空间的理论与分析方法研究 | 第70-79页 |
4.1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遗存相关空间的理论研究 | 第70-73页 |
4.1.1 历史文化街区的宏观场所空间研究——―壳理论‖ | 第71页 |
4.1.2 历史文化街区非遗相关空间的关联性研究——―力理论‖ | 第71-72页 |
4.1.3 历史文化街区非遗相关空间的原真性研究——―根(信息人)理论‖ | 第72页 |
4.1.4 历史文化街区的微观场所空间研究——―形理论‖ | 第72-73页 |
4.1.5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遗存相关空间的概念和理论特点 | 第73页 |
4.2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遗存相关空间的基于多元化发展模式的宏观分析方法研究 | 第73-75页 |
4.2.1 基于―壳理论‖和―根理论‖的宏观多元化的―量化‖分析方法 | 第73-74页 |
4.2.2 基于―壳理论‖和―力理论‖的宏观多元化的―区化‖分析方法 | 第74页 |
4.2.3 基于―壳理论‖和―力理论‖的宏观多元化的―形化‖分析方法 | 第74-75页 |
4.3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遗存相关空间的基于多元化发展模式的微观分析方法研究 | 第75-77页 |
4.3.1 基于―壳理论‖、―根理论‖和―形理论‖的微观多元化的―质化‖分析方法 | 第75页 |
4.3.2―质化‖分析方法中基于―形理论‖的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遗存相关的建筑个性 | 第75-77页 |
总结 | 第77-79页 |
5 江苏地区历史文化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遗存相关空间的多元化发展研究 | 第79-152页 |
5.1 历史文化街区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遗存相关空间的多元―量化‖分析 | 第79-105页 |
5.1.1 历史文化街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 | 第79-88页 |
5.1.2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遗存相关空间的非遗类型、数量与比率 | 第88-93页 |
5.1.3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遗存相关空间的功能类型、数量与比率 | 第93-99页 |
5.1.4 各个历史文化街区的多元―量化‖类比分析 | 第99-105页 |
5.2 历史文化街区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遗存相关空间的多元―区化‖分析 | 第105-109页 |
5.2.1 历史文化街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 | 第105-108页 |
5.2.2 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的多元化类比分析 | 第108-109页 |
5.3 历史文化街区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遗存相关空间的多元―形化‖分析 | 第109-123页 |
5.3.1 一维线性组织方式 | 第109-115页 |
5.3.2 二维对点关联组织方式 | 第115-121页 |
5.3.3 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空间分布的多元化类比分析 | 第121-123页 |
5.4 历史文化街区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遗存相关空间的多元―质化‖分析 | 第123-130页 |
5.4.1 非遗相关空间中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遗存相关的元素类型与级别 | 第124-127页 |
5.4.2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遗存相关空间的多元―质化‖评定 | 第127-129页 |
5.4.3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遗存相关空间的多元―质化‖类比分析 | 第129-130页 |
5.5 多元―质化‖分析中的建筑个性分析 | 第130-151页 |
5.5.1 建筑个性分析 | 第131-149页 |
5.5.2 建筑个性的多元类比分析 | 第149-151页 |
总结 | 第151-152页 |
6 江苏地区历史文化街区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保护策略与保护方法 | 第152-184页 |
6.1 制定保护策略和保护方法的意义 | 第152页 |
6.2 保护策略 | 第152-154页 |
6.2.1 去―单一性‖的多元化保护与发展策略 | 第152-153页 |
6.2.2 动态保护与发展策略 | 第153页 |
6.2.3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遗存并重的保护与发展策略 | 第153-154页 |
6.3―量化‖控制的方法研究 | 第154-160页 |
6.3.1 理论依据 | 第154-155页 |
6.3.2 实施与发展措施 | 第155-160页 |
6.4―区化‖控制的方法研究 | 第160-161页 |
6.4.1 理论依据 | 第160页 |
6.4.2 实施与发展措施 | 第160-161页 |
6.5―形化‖控制的方法研究 | 第161-166页 |
6.5.1 理论依据 | 第161-163页 |
6.5.2 实施与发展措施 | 第163-166页 |
6.6―质化‖控制的方法研究 | 第166-168页 |
6.6.1 理论依据 | 第166-167页 |
6.6.2 实施与发展措施 | 第167-168页 |
6.7 建筑个性保护方法研究 | 第168-172页 |
6.7.1 理论依据 | 第168-170页 |
6.7.2 实施与发展措施 | 第170-172页 |
6.8 多维度的保护与控制方法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空间的发展区段动态控制方法 | 第172-182页 |
6.8.1 研究意义 | 第172-173页 |
6.8.2 理论依据 | 第173-174页 |
6.8.3 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空间的质量评定 | 第174-178页 |
6.8.4 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空间的动态波状分析方法的建立——以扬州东关街为例 | 第178-181页 |
6.8.5 实施与发展措施 | 第181-182页 |
总结 | 第182-184页 |
7 结论 | 第184-191页 |
7.1 研究内容的总结 | 第184页 |
7.2 研究成果的总结 | 第184-189页 |
7.2.1―物质与非物质的共生关系‖在研究中的提出与应用 | 第185-187页 |
7.2.2―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遗存相关 ?建筑个性‘‖ 的概念在研究中的提出与应用 | 第187-188页 |
7.2.3 理论、分析和保护方法上的多学科、多维度和多视野 | 第188-189页 |
7.3 对未来的几点建议 | 第189-191页 |
7.3.1 未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遗存相关空间保护的建议 | 第189-190页 |
7.3.2 未来在研究中希望能够得到弥补与改进的问题 | 第190-191页 |
致谢 | 第191-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192-199页 |
图表目录 | 第199-208页 |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208-210页 |
附录1问卷:扬州历史文化街区非物质文化空间体验 | 第210-212页 |
附录2问卷:苏州历史文化街区非物质文化空间体验 | 第212-214页 |
附录3问卷:镇江历史文化街区非物质文化空间体验 | 第214-215页 |
附录4东关街北侧非遗视野下的空间质量测评 | 第215-2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