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地下水论文

铁锰氧化膜催化氧化同步去除地下水中氨氮和锰的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9页
1 绪论第14-27页
    1.1 我国地下水资源第14-19页
        1.1.1 地下水资源的利用现状第14-15页
        1.1.2 地下水资源的污染现状以及危害第15-17页
        1.1.3 地下水资源污染的控制对策第17-19页
    1.2 地下水中的氨氮第19-21页
        1.2.1 地下水中氨氮的存在形态及来源第19页
        1.2.2 地下水中氨氮的危害第19-20页
        1.2.3 地下水中氨氮的去除第20-21页
    1.3 地下水中的铁锰第21-24页
        1.3.1 地下水中铁锰的存在形态及来源第21页
        1.3.2 地下水中铁锰的危害第21-22页
        1.3.3 地下水中铁锰的去除第22-24页
    1.4 地下水中氨氮和铁锰的同步去除第24-25页
    1.5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第25-27页
        1.5.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5-26页
        1.5.2 技术路线第26-27页
2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第27-33页
    2.1 中试实验系统第27-29页
        2.1.1 实验基地第27页
        2.1.2 中试过滤系统第27-29页
    2.2 实验原水水质第29-30页
        2.2.1 浅水井地下水第29-30页
        2.2.2 混采井地下水第30页
    2.3 反冲洗条件的确定第30-31页
    2.4 仪器和分析方法第31-33页
        2.4.1 使用仪器第31-32页
        2.4.2 分析项目与检测方法第32-33页
3 活性氧化膜快速形成方法及氧化膜增长动力学第33-52页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33-34页
        3.1.1 快速挂膜的实验步骤第33-34页
        3.1.2 氧化膜增长的动力学实验第34页
    3.2 快速挂膜的实验研究第34-44页
        3.2.1 滤料成熟过程的影响因素第34-40页
        3.2.2 滤料成熟前后外观形貌的对比第40-41页
        3.2.3 滤料成熟初期运行效果的影响因素第41-42页
        3.2.4 滤料成熟后的持续运行效果第42-43页
        3.2.5 与其它研究的比较第43-44页
    3.3 成熟滤料的性质第44-46页
        3.3.1 比表面积与孔特性表征(BET)第44-45页
        3.3.2 滤料的粒度分布第45-46页
        3.3.3 氧化膜元素组成分析(XRF)第46页
    3.4 氧化膜增长的动力学研究第46-51页
        3.4.1 基本假设第46页
        3.4.2 方程的推导第46-49页
        3.4.3 动力学模型的验证第49-51页
    3.5 本章小结第51-52页
4 氨氮、锰和铁去除的相互影响与作用第52-80页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52-54页
        4.1.1 氨氮、锰和铁去除的实验条件第52-53页
        4.1.2 污染物去除的影响因素第53页
        4.1.3 不同滤层的催化活性分析第53页
        4.1.4 有效滤层深度的确定第53-54页
    4.2 氨氮、锰和铁的去除第54-66页
        4.2.1 进水无铁锰条件下氨氮的去除第54-58页
        4.2.2 氧化膜除锰的研究第58-61页
        4.2.3 氧化膜除铁的研究第61-62页
        4.2.4 铁对氨氮去除的影响第62-63页
        4.2.5 铁对锰去除的影响第63-64页
        4.2.6 锰对氨氮去除的影响第64-65页
        4.2.7 氨氮、锰和铁的同步去除第65-66页
    4.3 污染物去除的影响因素第66-73页
        4.3.1 温度的影响第66-68页
        4.3.2 pH值的影响第68-70页
        4.3.3 DO对氨氮去除的影响第70-71页
        4.3.4 离子强度对氨氮去除的影响第71-73页
    4.4 不同滤层的催化活性分析第73-76页
        4.4.1 不同滤层氨氮和铁锰的去除率第73-74页
        4.4.2 不同滤层对于污染物去除的影响第74-75页
        4.4.3 分层滤料的元素组成分析(XRF)第75-76页
    4.5 有效滤层深度的确定第76-78页
        4.5.1 确定有效滤层的深度第76-77页
        4.5.2 停止运行后滤柱的效果恢复第77-78页
    4.6 本章小结第78-80页
5 铁锰氧化膜催化氧化去除地下水中氨氮和锰的机理第80-95页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80-82页
        5.1.1 灭活实验的步骤第80-81页
        5.1.2 氨氮氧化的动力学实验第81页
        5.1.3 锰的动力学实验第81-82页
    5.2 灭活实验第82-83页
        5.2.1 灭活前后微生物的变化第82页
        5.2.2 灭活前后水质的变化第82-83页
    5.3 氨氮的催化氧化机理第83-87页
        5.3.1 灭活前后滤料的微观表征第83-85页
        5.3.2 氨氮的氧化动力学第85-86页
        5.3.3 氨氮氧化机理的探讨第86-87页
    5.4 锰的催化氧化机理第87-93页
        5.4.1 无氧条件下锰的高效去除第87-88页
        5.4.2 滤料表面锰的化学形态表征(XPS)第88页
        5.4.3 锰去除的动力学第88-91页
        5.4.4 锰去除的机理探讨第91-92页
        5.4.5 锰氧化过程H~+的释放和Mn~(2+)的衰减关系验证第92-93页
    5.5 本章小结第93-95页
6 铁锰氧化膜化学脱膜的工艺优化第95-108页
    6.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95-96页
        6.1.1 静态脱膜实验步骤第95-96页
        6.1.2 动态脱膜实验步骤第96页
    6.2 化学脱膜的工艺条件第96-100页
        6.2.1 反冲洗周期随时间的变化第96-97页
        6.2.2 静态实验的脱膜效率第97-98页
        6.2.3 反冲洗周期恢复结果第98-99页
        6.2.4 脱膜前后的水质变化第99-100页
    6.3 脱膜前后的微观表征第100-104页
        6.3.1 脱膜前后滤料表面结构的变化(SEM)第100-102页
        6.3.2 脱膜前后滤料表面化学形态变化(XPS)第102-103页
        6.3.3 脱膜前后滤料表面元素组成变化(XRF)第103-104页
    6.4 不同脱膜剂的经济分析第104-105页
    6.5 脱膜的动力学研究第105-107页
        6.5.1 液-固相脱膜缩粒模型的描述第105-106页
        6.5.2 模型推导第106-107页
    6.6 本章小结第107-108页
7 结论与展望第108-112页
    7.1 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第108-110页
    7.2 研究特色与创新成果第110-111页
    7.3 建议与研究展望第111-112页
致谢第112-113页
参考文献第113-129页
博士学习期间获得的科技成果第129-130页

论文共13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模板支架承载特性及其节点半刚性研究
下一篇: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江苏地区历史文化街区复兴与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