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模式识别与装置论文

亚像素级硬阴影反走样技术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2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第8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8-11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9-10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0-11页
    1.3 论文结构安排第11-12页
第二章 阴影绘制技术第12-19页
    2.1 阴影的基本概念第12-13页
    2.2 可编程图形硬件第13-15页
        2.2.1 传统图形处理器渲染管线第13-14页
        2.2.2 可编程图形处理器渲染管线第14-15页
        2.2.3 着色语言第15页
    2.3 光照模型第15-18页
        2.3.1 Lambert光照模型第16页
        2.3.2 Phong光照模型第16-17页
        2.3.3 透明光照模型第17-18页
        2.3.4 局部光照模型第18页
    2.4 本章小结第18-19页
第三章 阴影反走样技术分析第19-28页
    3.1 走样原因分析第19-20页
    3.2 相关的阴影反走样算法第20-27页
        3.2.1 自适应深度偏差算法第20-22页
        3.2.2 方差阴影图算法第22-23页
        3.2.3 卷积阴影图算法第23-25页
        3.2.4 几何阴影图算法第25-27页
    3.3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四章 基于深度外插的亚像素阴影图算法第28-41页
    4.1 DESM算法概述第28-29页
    4.2 保守光栅第29-30页
    4.3 三角形信息存储第30-31页
    4.4 深度求导公式的优化第31-32页
    4.5 亚像素几何阴影图第32-35页
        4.5.1 像素点分类第32页
        4.5.2 切线估计第32-34页
        4.5.3 三角形深度一致性检测第34-35页
    4.6 实验与结论第35-40页
    4.7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五章 基于反走样滤波的亚像素阴影图算法第41-50页
    5.1 AFSM算法概述第41页
    5.2 G缓存生成过程第41-43页
    5.3 反走样滤波第43-44页
    5.4 形态估计第44页
    5.5 实验与结论第44-49页
    5.6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50-52页
    6.1 全文总结第50-51页
    6.2 未来工作的展望第51-52页
致谢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5页
附录第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大数据的高考志愿数据分析关键技术研究
下一篇:2,2-联吡啶衍生物为配体的磷光铼配合物的合成与性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