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古代社会变迁思想研究
内容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导论 | 第9-22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9-17页 |
(一)社会背景 | 第9-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0-17页 |
二、基本概念 | 第17-18页 |
(一)社会变迁 | 第17-18页 |
(二)社会变迁思想 | 第18页 |
(三)彝族社会变迁思想 | 第18页 |
三、理论工具 | 第18-19页 |
四、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第19-20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9页 |
(二)研究框架 | 第19-20页 |
五、研究的创新与意义 | 第20-22页 |
(一)研究的创新 | 第20-21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21-22页 |
第一章 彝族古代社会变迁思想产生的基础 | 第22-30页 |
一、彝族社会历史变迁 | 第22-27页 |
(一)彝族的起源 | 第22-23页 |
(二)彝族社会形态变迁 | 第23-27页 |
二、彝族古代社会变迁思想的文化渊源 | 第27-30页 |
(一) 原始史诗是彝族古代社会变迁思想的主要来源 | 第27-28页 |
(二) 毕摩经典是彝族古代社会变迁思想的重要来源 | 第28-29页 |
(三) 民间文化中的彝族古代社会变迁思想 | 第29-30页 |
第二章 彝族古代社会起源思想 | 第30-41页 |
一、社会物质条件起源的思想 | 第30-33页 |
(一)神创造天地万物 | 第30-31页 |
(二)老虎尸解形成天地万物 | 第31-32页 |
(三)阿黑西尼摩孕生天地万物 | 第32-33页 |
二、社会历史主体起源的思想 | 第33-36页 |
(一)神创造人类的思想 | 第33-34页 |
(二)自然物演化为人类的思想 | 第34-36页 |
三、社会生产生活现象起源的思想 | 第36-41页 |
(一) 婚丧嫁娶等社会生活现象起源的思想 | 第36-38页 |
(二) 笔墨纸砚等生产工具起源的思想 | 第38-39页 |
(三) 社会生活规范起源的思想 | 第39-41页 |
第三章 彝族古代社会演化思想 | 第41-50页 |
一、“动中生”与“动中演变”思想 | 第41-43页 |
(一)“万物在动中生”思想 | 第41-42页 |
(二)“万物在动中演变”思想 | 第42-43页 |
二、“人心”“神意”是社会演化发展的根据 | 第43-46页 |
(一)“好心人传宗接代”思想 | 第43-45页 |
(二) 神的意志决定社会的演化发展 | 第45-46页 |
三、“和睦相处是一家”思想 | 第46-50页 |
(一)“一代比一代兴旺发达”思想 | 第47-48页 |
(二)人类社会趋向于统一和秩序 | 第48-50页 |
第四章 彝族古代社会进化思想 | 第50-61页 |
一、从“独眼睛时代”到“横眼睛时代”的思想 | 第50-54页 |
(一)“独眼睛时代” | 第50-52页 |
(二)“直眼睛时代” | 第52-53页 |
(三)“横眼睛时代” | 第53-54页 |
二、从“兄妹结亲”到“男娶女嫁”的思想 | 第54-58页 |
(一)“兄妹结亲”思想 | 第54-55页 |
(二)“人神相配”思想 | 第55-56页 |
(三)“男娶女嫁”思想 | 第56-58页 |
三、从采食野果到耕作农业的思想 | 第58-61页 |
(一) 采食野果的原始思想 | 第58-59页 |
(二) 耕作农业的农耕思想 | 第59-61页 |
第五章 彝族古代社会变迁思想的特点与影响 | 第61-68页 |
一、彝族古代社会变迁思想的特点 | 第61-63页 |
(一) 伦理道德至上 | 第61-62页 |
(二) 神是人类社会变迁的最终决定力量 | 第62-63页 |
二、彝族古代社会变迁思想的影响 | 第63-68页 |
(一) 对彝族信仰文化的影响 | 第63-65页 |
(二) 对彝族社会道德规范的影响 | 第65-67页 |
(三) 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 第67-68页 |
结语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