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9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5-17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5-17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7页 |
1.2 特色型大学概念 | 第17-19页 |
1.2.1 特色型大学相关概念研究综述 | 第17-18页 |
1.2.2 特色型大学定义 | 第18-19页 |
1.3 产学研合作机制研究综述 | 第19-24页 |
1.3.1 产学研合作机制研究现状 | 第19-23页 |
1.3.2 研究综述小结 | 第23-24页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24-27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24-26页 |
1.4.2 研究主要内容 | 第26-27页 |
1.5 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点 | 第27-29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7页 |
1.5.2 主要创新点 | 第27-29页 |
第二章 特色型大学历史沿革与产学研合作 | 第29-47页 |
2.1 单科性院校的建设 | 第29-33页 |
2.1.1 建设单科性大学的历史背景 | 第29-30页 |
2.1.2 单科性专门院校的建设情况 | 第30-33页 |
2.2 行业院校的划转和特色型大学的发展 | 第33-39页 |
2.2.1 行业办学与院校划转时期 | 第33-34页 |
2.2.2 行业特色型大学集中划转的情况 | 第34-36页 |
2.2.3 特色型大学的发展现状 | 第36-39页 |
2.3 产学研合作模式 | 第39-41页 |
2.3.1 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研究现状 | 第39-40页 |
2.3.2 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分类 | 第40-41页 |
2.4 国外产学研合作模式及启示 | 第41-46页 |
2.4.1 美国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模式 | 第41-43页 |
2.4.2 英国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模式 | 第43页 |
2.4.3 日本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模式 | 第43-44页 |
2.4.4 韩国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模式 | 第44-45页 |
2.4.5 国外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启示 | 第45-4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三章 特色型大学与产业集群的关系分析 | 第47-61页 |
3.1 产业集群概述 | 第47-52页 |
3.1.1 产业集群概念 | 第47-48页 |
3.1.2 国外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 | 第48-50页 |
3.1.3 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及特点 | 第50-52页 |
3.2 特色型大学与产业集群的关系 | 第52-58页 |
3.2.1 大学与产业集群关系的理论基础 | 第52-54页 |
3.2.2 特色型大学的社会职能 | 第54-56页 |
3.2.3 特色型大学与产业集群的关系 | 第56-58页 |
3.3 基于产业集群的特色型大学产学研合作机制框架 | 第58-5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四章 特色型大学产学研合作的选择机制 | 第61-70页 |
4.1 选择机制概述 | 第61-62页 |
4.1.1 基于选择机制的合作方式划分 | 第61页 |
4.1.2 选择机制的研究内容 | 第61-62页 |
4.2 选择机制的博弈分析 | 第62-68页 |
4.2.1 模型描述与假设 | 第62-64页 |
4.2.2 模型分析与讨论 | 第64-68页 |
4.3 策略分析 | 第68-6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五章 特色型大学产学研合作机会主义行为控制机制 | 第70-84页 |
5.1 机会主义行为及其控制机制概述 | 第70-72页 |
5.1.1 机会主义行为概述 | 第70-71页 |
5.1.2 控制机制的设计框架 | 第71-72页 |
5.2 产学研合作的控制机制分析 | 第72-82页 |
5.2.1 合作建立前的控制机制 | 第73-76页 |
5.2.2 技术交易模式的控制机制 | 第76-80页 |
5.2.3 商业化合作模式的控制机制 | 第80-82页 |
5.3 策略分析 | 第82-8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六章 特色型大学产学研合作的利益分配机制 | 第84-98页 |
6.1 利益分配机制概述 | 第84-86页 |
6.1.1 利益分配机制要素 | 第84-85页 |
6.1.2 利益分配机制的定量研究思路 | 第85-86页 |
6.2 产学研合作的典型利益分配模式 | 第86-87页 |
6.2.1 固定支付模式 | 第86-87页 |
6.2.2 产出分享模式 | 第87页 |
6.2.3 混合模式 | 第87页 |
6.3 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委托代理模型 | 第87-94页 |
6.3.1 产学研合作成果属性的讨论 | 第88-89页 |
6.3.2 问题描述与模型假设条件 | 第89-90页 |
6.3.3 技术研究阶段利益分配的博弈分析 | 第90-92页 |
6.3.4 商业化阶段利益分配的博弈分析 | 第92-94页 |
6.4 分析结论 | 第94-97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第七章 产业集群中的技术创新扩散机制 | 第98-114页 |
7.1 产业集群中的产学研合作和技术创新 | 第98-99页 |
7.1.1 产业集群中的产学研合作 | 第98-99页 |
7.1.2 产业集群中的技术创新 | 第99页 |
7.2 技术创新扩散及其在产业集群中的影响 | 第99-102页 |
7.2.1 技术创新扩散概述 | 第99-100页 |
7.2.2 产业集群中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 | 第100-102页 |
7.3 产业集群中技术创新扩散的CA模型分析 | 第102-112页 |
7.3.1 元胞自动机(CA)模型 | 第102-103页 |
7.3.2 技术创新扩散的CA模型 | 第103-104页 |
7.3.3 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扩散的仿真分析与讨论 | 第104-112页 |
7.4 分析结论 | 第112-113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13-114页 |
第八章 特色型大学产学研合作机制建设策略 | 第114-130页 |
8.1 特色型大学与产业集群产学研合作案例 | 第114-116页 |
8.1.1 特色型大学与中关村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 第114-115页 |
8.1.2 特色型大学与昌平能源产业集群 | 第115-116页 |
8.2 特色型大学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 | 第116-119页 |
8.2.1 大学与企业合作缺乏良性互动 | 第116页 |
8.2.2 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互信不足 | 第116-117页 |
8.2.3 合作各方利益分配制度有待完善 | 第117-118页 |
8.2.4 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扩散效应弱 | 第118页 |
8.2.5 易受周期性行业景气波动影响 | 第118-119页 |
8.3 加强特色型大学产学研合作机制建设的策略建议 | 第119-128页 |
8.3.1 优化合作模式选择 | 第119-121页 |
8.3.2 防范机会主义行为 | 第121-122页 |
8.3.3 合理设计利益分配方式 | 第122-123页 |
8.3.4 提升产业集群创新能力 | 第123-124页 |
8.3.5 健全多方服务支撑体系 | 第124-126页 |
8.3.6 发挥大学联盟合作优势 | 第126-128页 |
8.4 本章小结 | 第128-130页 |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30-133页 |
9.1 主要研究成果 | 第130-131页 |
9.2 研究局限 | 第131页 |
9.3 研究展望 | 第131-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46页 |
致谢 | 第146-147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