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3 综述评析 | 第13页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3.2 研究的方法 | 第13-14页 |
1.4 研究内容与重点难点 | 第14-15页 |
1.4.1 研究的内容 | 第14页 |
1.4.2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 第14-15页 |
1.4.3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5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农业产业化的理论与实践 | 第17-25页 |
2.1 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2.1.1 农业产业化的内涵与特征 | 第17-18页 |
2.1.2 特色农业概念与基本特征 | 第18页 |
2.1.3 农业产业化发展种类与组织模式分类 | 第18-19页 |
2.1.4 农业产业化经营理论框架 | 第19页 |
2.2 农业产业化主要组织类型 | 第19-22页 |
2.2.1“龙头”企业带动型 | 第19-20页 |
2.2.2 合作组织带动型 | 第20-21页 |
2.2.3 市场带动型 | 第21页 |
2.2.4 中介组织带动型 | 第21-22页 |
2.2.5 主导产业带动型 | 第22页 |
2.3 农业产业发展相关理论 | 第22-25页 |
2.3.1 规模优势理论 | 第22-23页 |
2.3.2 比较优势理论 | 第23页 |
2.3.3 现代农业理论 | 第23-24页 |
2.3.4 生态农业理论 | 第24页 |
2.3.5 产业组织理论 | 第24-25页 |
第三章 沙湾县辣椒产业化发展现状及模式分析 | 第25-37页 |
3.1 沙湾县农业产业发展概况 | 第25页 |
3.2 沙湾县辣椒产业发展优势分析 | 第25-27页 |
3.2.1 自然条件优势 | 第25页 |
3.2.2 种植规模优势 | 第25-26页 |
3.2.3 政府扶持优势 | 第26页 |
3.2.4 市场需求优势 | 第26页 |
3.2.5 良性产业环境优势 | 第26-27页 |
3.2.6 物流与销售体系健全优势 | 第27页 |
3.3 沙湾县辣椒产业发展的现状 | 第27-33页 |
3.3.1 辣椒种植规模稳定 | 第27-28页 |
3.3.2 辣椒品种丰富 | 第28-29页 |
3.3.3 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 | 第29页 |
3.3.4 辣椒生产经营呈现组织化 | 第29-31页 |
3.3.5 辣椒销地情况市场不断扩大 | 第31页 |
3.3.6 辣椒生产科技含量不断提高 | 第31-32页 |
3.3.7 辣椒采后储运、加工不断提高 | 第32页 |
3.3.8 辣椒种植效益不断提高 | 第32-33页 |
3.4 沙湾县辣椒产业发展模式分析 | 第33-37页 |
3.4.1 龙头企业带动发展模式 | 第33-34页 |
3.4.2 市场带动型发展模式 | 第34-35页 |
3.4.3 中介组织带动型发展模式 | 第35-37页 |
第四章 沙湾县辣椒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37-40页 |
4.1 辣椒产业种植中存在的问题 | 第37-38页 |
4.1.1 辣椒种植品种杂 | 第37页 |
4.1.2 无公害辣椒的规模化和标准化程度不高 | 第37页 |
4.1.3 农户在连片种植做不到位 | 第37页 |
4.1.4 科技技术运用转化率较低 | 第37页 |
4.1.5 辣椒精量播种机的应用未能全面普及 | 第37-38页 |
4.2 辣椒产业市场拓展存在的问题 | 第38页 |
4.2.1 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突出 | 第38页 |
4.2.2 资金与场地资源欠缺 | 第38页 |
4.2.3 市场基础设施较落后,功能不完善 | 第38页 |
4.3 辣椒产业化发展龙头企业存在的问题 | 第38-39页 |
4.3.1 缺乏上规模、后劲强的龙头企业 | 第38-39页 |
4.3.2 辣椒深加工不够 | 第39页 |
4.3.3 基地场地小,集约化生产水平低 | 第39页 |
4.3.4 品牌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 第39页 |
4.4 辣椒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 第39-40页 |
4.4.1 经济合作社及经纪人素质业务水平较低 | 第39页 |
4.4.2 合作社自身的管理和运营能力较弱 | 第39页 |
4.4.3 合作社融资难,进一步发展阻力重重 | 第39-40页 |
第五章 国内外辣椒产业化发展情况 | 第40-47页 |
5.1 国外辣椒产业发展实践 | 第40-42页 |
5.1.1 印度辣椒产业发展概况 | 第40页 |
5.1.2 美国辣椒产业发展概况 | 第40-41页 |
5.1.3 东盟辣椒产业发展概况 | 第41页 |
5.1.4 国际辣椒产业发展趋势 | 第41-42页 |
5.2 国内辣椒产业发展概况 | 第42-44页 |
5.2.1 河南省辣椒产业发展概况 | 第42页 |
5.2.2 江西辣椒产业发展概况 | 第42页 |
5.2.3 新疆辣椒产业发展概况 | 第42-44页 |
5.3 案例分析——以遵义市辣椒产业化发展为例 | 第44-45页 |
5.3.1 遵义市具有强大的生产能力 | 第44-45页 |
5.3.2 遵义市具有强大的加工能力 | 第45页 |
5.3.3 拥有高端的加工技术、设备条件优势 | 第45页 |
5.3.4 拥有有利的科研条件 | 第45页 |
5.4 遵义市辣椒产业发展成功经验对沙湾的借鉴启示 | 第45-47页 |
5.4.1 重视商标建设,打造明星品牌 | 第45-46页 |
5.4.2 注重地理标志产品建设与保护 | 第46页 |
5.4.3 注重发展辣椒加工业 | 第46-47页 |
第六章 加快沙湾县辣椒产业发展的对策 | 第47-53页 |
6.1 沙湾县辣椒产业发展思路 | 第47页 |
6.1.1 提高发展特色产品的意识 | 第47页 |
6.1.2 明确生产目标,优化区域布局 | 第47页 |
6.1.3 扩大无公害、有机栽培面积 | 第47页 |
6.2 政府层面的扶持对策 | 第47-48页 |
6.2.1 制定和完善辣椒产业发展政策 | 第47-48页 |
6.2.2 强化服务,为辣椒产业提供发展条件 | 第48页 |
6.3 对农业经济组织的对策 | 第48页 |
6.3.1 扩大经济人队伍 | 第48页 |
6.3.2 规范合作社功能 | 第48页 |
6.4 辣椒产业种植环节的对策 | 第48-49页 |
6.4.1 加大优良品种普及与技术推广力度 | 第48-49页 |
6.4.2 加快辣椒标准化生产,并向国际水平靠拢 | 第49页 |
6.5 辣椒产业流通环节的对策 | 第49-53页 |
6.5.1 加快流通体系建设 | 第49页 |
6.5.2 壮大沙湾县辣椒集散地 | 第49页 |
6.5.3 依托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平台进一步拓宽售渠道 | 第49-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作者简介 | 第55-56页 |
导师评阅表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