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绪论 | 第9-21页 |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0页 |
| 二、研究综述 | 第10-19页 |
| (一)基本概念研究 | 第11-13页 |
| (二)多元主体参与危机治理研究 | 第13-16页 |
| (三)危机治理困境研究 | 第16-17页 |
| (四)危机治理策略研究 | 第17-19页 |
| 三、研究方法 | 第19页 |
| (一)文献研究法 | 第19页 |
| (二)系统研究法 | 第19页 |
| (三)历史分析法 | 第19页 |
| 四、创新和不足 | 第19-21页 |
| (一)创新点 | 第19-20页 |
| (二)不足之处 | 第20-21页 |
| 第一章 区域公共危机治理的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21-29页 |
| 一、概念界定 | 第21-24页 |
| (一)区域治理和公共危机 | 第21-23页 |
| (二)区域公共危机及其治理 | 第23-24页 |
| 二、理论基础 | 第24-29页 |
| (一)参与式治理理论 | 第25-26页 |
| (二)协同治理理论 | 第26-29页 |
| 第二章 区域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的多元主体分析 | 第29-36页 |
| 一、区域公共危机多元主体参与的必要性 | 第29-30页 |
| (一)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 第29页 |
| (二)公民社会发展的要求 | 第29-30页 |
| (三)有效应对区域公共危机发展趋势的需要 | 第30页 |
| 二、多元主体的角色和功能分析 | 第30-36页 |
| (一)政府:统筹主导 | 第32页 |
| (二)非政府组织:参与协调 | 第32-33页 |
| (三)企业:市场资源调配 | 第33-34页 |
| (四)公民:基础力量 | 第34-35页 |
| (五)媒体:宣传监督 | 第35-36页 |
| 第三章 多元主体参与区域公共危机协同治理中的困境 | 第36-44页 |
| 一、政策法规方面 | 第36-39页 |
| (一)政策文件 | 第36-38页 |
| (二)法律法规 | 第38-39页 |
| (三)区域合作协议 | 第39页 |
| 二、实践运行方面 | 第39-44页 |
| (一)区域主体间协作思维转变不彻底 | 第40-41页 |
| (二)区域主体间协作能力有待提高 | 第41-42页 |
| (三)区域主体间协作整体联动乏力 | 第42页 |
| (四)区域主体间协作过程呈无序状态 | 第42-44页 |
| 第四章 多元主体参与区域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的对策建议 | 第44-55页 |
| 一、更新主体治理理念 | 第44-45页 |
| 二、厘清主体权责关系 | 第45-46页 |
| 三、加强政策法规建设 | 第46-48页 |
| (一)明确相关政策规定 | 第46-47页 |
| (二)完善法律法规建设 | 第47-48页 |
| 四、优化社会主体发展环境 | 第48-51页 |
| (一)加强非政府组织的独立性 | 第48-49页 |
| (二)增添企业参与治理的动力 | 第49-50页 |
| (三)提高公民应对危机的能力 | 第50页 |
| (四)发挥媒体在治理中的正向作用 | 第50-51页 |
| 五、完善区域主体协作机制 | 第51-55页 |
| (一)完善区域主体协作的预防预警机制 | 第51-52页 |
| (二)建立区域主体协作的激励协调机制 | 第52-53页 |
| (三)打造区域主体协作的信息沟通平台 | 第53页 |
| (四)构建区域主体协作的监督评价机制 | 第53-55页 |
| 结语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