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写作背景 | 第9-10页 |
1.2 选题缘由、目的及意义 | 第10-12页 |
1.2.1 选题缘由 | 第10页 |
1.2.2 选题目的 | 第10-11页 |
1.2.3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3 关于家法族规的研究现状分析 | 第12-15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2 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第2章 社会化及明清家法族规概述 | 第16-26页 |
2.1 社会化 | 第16-19页 |
2.1.1 不同学科视角下社会化的内涵 | 第16-18页 |
2.1.2 社会化的基本方面及特征 | 第18-19页 |
2.2 家法族规 | 第19-24页 |
2.2.1 家法族规概念的界定 | 第19页 |
2.2.2 家法族规的起源与发展 | 第19-21页 |
2.2.3 明清家法族规鼎盛的原因 | 第21-23页 |
2.2.4 明清家法族规的社会功能 | 第23-24页 |
2.3 家法族规的社会化力量 | 第24-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明清家法族规的主要德育思想 | 第26-41页 |
3.1 人与社会关系的协调:修养方面的要求 | 第26-33页 |
3.1.1 德育为本 | 第27-28页 |
3.1.2 慎独自省 | 第28-29页 |
3.1.3 勤学善思 | 第29-33页 |
3.2 家庭成员关系的协调:齐家方面的要求 | 第33-35页 |
3.2.1 孝悌之道 | 第33-34页 |
3.2.2 教养之道 | 第34-35页 |
3.2.3 夫妻相处之道 | 第35页 |
3.3 人际关系的协调:处世方面的要求 | 第35-38页 |
3.3.1 诚信待人 | 第36-37页 |
3.3.2 雅量容人 | 第37页 |
3.3.3 热心助人 | 第37-38页 |
3.4 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生态伦理方面的要求 | 第38-39页 |
3.4.1 取用有度珍惜资源 | 第38-39页 |
3.4.2 尊重自然不违自然之法 | 第3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4章 当今中国家庭教育问题及分析 | 第41-52页 |
4.1 当今中国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41-49页 |
4.1.1 重视智育轻视德育 | 第41-43页 |
4.1.2 家庭重心发生代际倾斜 | 第43-44页 |
4.1.3 重视物质满足缺乏精神沟通 | 第44-45页 |
4.1.4 急功近利的价值观导致了父母期望过高 | 第45-46页 |
4.1.5 特殊类型家庭道德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46-49页 |
4.2 当今家庭教育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 第49-51页 |
4.2.1 社会结构发生了转型 | 第49-50页 |
4.2.2 抚养机构的引进 | 第50页 |
4.2.3 人们对特殊家庭的容忍度的提高 | 第50页 |
4.2.4 独生子女家庭的存在 | 第50-5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5章 明清家法族规中的优秀德育思想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 第52-59页 |
5.1 以德为本言行并重的教育观 | 第52-54页 |
5.1.1 德育为先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 第53页 |
5.1.2 以身作则形成榜样示范作用 | 第53-54页 |
5.2 选择良好的教育内容 | 第54-56页 |
5.2.1 重拾经典阅读经典文化著作 | 第54-55页 |
5.2.2 均衡教导让孩子自立与自力 | 第55-56页 |
5.3 良好教育方式的形成 | 第56-58页 |
5.3.1 新型家规与校规:合理运用惩罚使其体现脉脉温情 | 第56-57页 |
5.3.2 尽力营造氛围与孩子进行双向沟通 | 第57页 |
5.3.3 延伸教育资源与社会教育资源相衔接 | 第57-5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