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7-8页 |
第1章 公司反敌意收购基础理论 | 第8-14页 |
1.1 收购的内涵 | 第8-11页 |
1.1.1 收购与敌意收购 | 第8页 |
1.1.2 敌意收购与善意收购的区别 | 第8-9页 |
1.1.3 敌意收购的方法及其价值分析 | 第9-11页 |
1.2 反敌意收购措施 | 第11-14页 |
1.2.1 事前的反敌意收购措施 | 第11-12页 |
1.2.2 事后的反敌意收购措施 | 第12-14页 |
第2章 我国反敌意收购的立法规制现状及不足 | 第14-21页 |
2.1 我国反敌意收购的立法现状 | 第14-16页 |
2.1.1 我国反敌意收购措施的规制现状 | 第14页 |
2.1.2 我国反敌意收购措施决策权的法律规制现状 | 第14-15页 |
2.1.3 我国反敌意收购中对董事信义义务的法律规制 | 第15-16页 |
2.2 我国当前在反敌意收购立法规制中存在的问题 | 第16-21页 |
2.2.1 反敌意收购决策机制存在的缺陷 | 第16页 |
2.2.2 反敌意收购的诉讼机制缺失对中小股东权益的保护 | 第16-18页 |
2.2.3 反敌意收购的惩戒机制缺失 | 第18-21页 |
第3章 域外国家反敌意收购的立法经验与借鉴 | 第21-29页 |
3.1 英国反敌意收购的立法经验与借鉴 | 第21-25页 |
3.1.1 立法体系 | 第21页 |
3.1.2 反敌意收购措施决策权归属 | 第21-23页 |
3.1.3 董事信义义务的规定 | 第23-24页 |
3.1.4 对英国反敌意收购规制的借鉴 | 第24-25页 |
3.2 美国反敌意收购的立法经验与借鉴 | 第25-29页 |
3.2.1 立法体制 | 第25-26页 |
3.2.2 反敌意收购措施决策权归属 | 第26-27页 |
3.2.3 董事信义义务的规定 | 第27-28页 |
3.2.4 对美国反敌意收购规制的借鉴 | 第28-29页 |
第4章 我国反敌意收购的制度完善 | 第29-42页 |
4.1 确立反敌意收购基本原则 | 第29-31页 |
4.1.1 目标公司股东利益最大化原则 | 第29页 |
4.1.2 平等对待股东原则 | 第29-30页 |
4.1.3 反敌意收购信息充分披露原则 | 第30-31页 |
4.2 确立股东大会决策模式及其完善 | 第31-33页 |
4.2.1 我国反敌意收购措施决策权归属主体—股东大会 | 第31-32页 |
4.2.2 对股东大会决定模式的完善 | 第32-33页 |
4.3 完善股东诉讼制度 | 第33-36页 |
4.3.1 股东直接诉讼制度的完善 | 第34页 |
4.3.2 股东群体诉讼制度的完善 | 第34-35页 |
4.3.3 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完善 | 第35-36页 |
4.4 设立惩罚性赔偿制度 | 第36-38页 |
4.4.1 关于设立惩罚性赔偿制度 | 第36-37页 |
4.4.2 中小股东权益保护协会的建立 | 第37-38页 |
4.5 构建违法纠正制度 | 第38-42页 |
4.5.1 违法纠正制度构建的法理分析 | 第38-39页 |
4.5.2 违法纠正制度构建的现况 | 第39页 |
4.5.3 违法纠正制度的制度构想 | 第39-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