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1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9-10页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9页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9-10页 |
1.2.3 研究述评 | 第10页 |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0-1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1.3.2 创新点 | 第10-11页 |
第2章 我国军民共享型物流管理体制框架 | 第11-16页 |
2.1 引言 | 第11页 |
2.2 中外军民物流资源共享经验及启示 | 第11-13页 |
2.2.1 西方国家军地物流资源融合经验 | 第11-12页 |
2.2.2 中国目前实践探索的成果 | 第12页 |
2.2.3 借鉴及启示 | 第12-13页 |
2.3 军民共享型物流管理体制的战略定位及目标 | 第13-14页 |
2.3.1 构建军民共享型物流管理体制的实际背景及价值 | 第13页 |
2.3.2 军民共享型物流管理体制的战略定位 | 第13-14页 |
2.4 构建军民共享型物流管理体制的路径 | 第14-16页 |
2.4.1 完善军民融合式物流应急协调管理体制 | 第14页 |
2.4.2 建立军民衔接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系统 | 第14-15页 |
2.4.3 促进军民人才联合培养,提高军民物流通用技术应用 | 第15页 |
2.4.4 加强基建领域融合力度,建立平战结合交通网络 | 第15页 |
2.4.5 构建着眼于海洋维权的国家安全发展战略 | 第15-16页 |
第3章 基于军民融合的能源物流常态化发展创新机制 | 第16-22页 |
3.1 引言 | 第16页 |
3.2 能源物流常态化创新发展机制—以山东半岛为例 | 第16-18页 |
3.2.1 宏观层面 | 第16页 |
3.2.2 中观层面 | 第16-18页 |
3.2.3 微观层面 | 第18页 |
3.3 深化能源物流军民融合机制 | 第18-21页 |
3.3.1 美俄国家能源物流军民整合做法 | 第18-19页 |
3.3.2 我国能源物流军民融合的战略内涵 | 第19页 |
3.3.3 能源物流的军民融合度和粘合度提升 | 第19-21页 |
3.4 小结 | 第21-22页 |
第4章 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的能源储备应急基地选址问题 | 第22-30页 |
4.1 能源储备应急基地选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22-23页 |
4.2 模型构建 | 第23-25页 |
4.3 算例 | 第25-29页 |
4.3.1 问题描述 | 第25-27页 |
4.3.2 模糊综合评价 | 第27-28页 |
4.3.3 结果计算和分析 | 第28-29页 |
4.4 小结 | 第29-30页 |
第5章 基于单一时间窗的油气资源应急调度优化模型 | 第30-35页 |
5.1 引言 | 第30页 |
5.2 油气资源安全预警及应急响应系统 | 第30-31页 |
5.3 基于时间窗的油气资源应急调度模型 | 第31-34页 |
5.3.1 问题描述 | 第31页 |
5.3.2 模型假设 | 第31页 |
5.3.3 模型建立 | 第31-33页 |
5.3.4 求解算法 | 第33-34页 |
5.4 小结 | 第34-35页 |
第6章 结论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9页 |
攻读硕士期间撰写的论文 | 第39-40页 |
致谢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