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前言 | 第10-12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2-28页 |
2.1 无氧阈概念的提出 | 第12页 |
2.2 无氧阈与最大摄氧量比较 | 第12-15页 |
2.2.1 最大摄氧量的概念 | 第12-13页 |
2.2.2 无氧阈与最大摄氧量产生的生理机制 | 第13页 |
2.2.3 无氧阈与最大摄氧量的关系 | 第13-14页 |
2.2.4 无氧阈的优势 | 第14-15页 |
2.3 无氧阈的影响因素 | 第15-18页 |
2.3.1 性别和年龄的影响 | 第15-16页 |
2.3.2 训练水平的影响 | 第16页 |
2.3.3 运动项目的影响 | 第16-17页 |
2.3.4 肌纤维类型及酶的活性 | 第17页 |
2.3.5 环境条件的影响 | 第17-18页 |
2.4 评价无氧阈的意义 | 第18-20页 |
2.4.1 评定有氧工作能力 | 第18页 |
2.4.2 制定有氧运动强度 | 第18-20页 |
2.4.3 评价锻炼/训练效果 | 第20页 |
2.5 评价无氧阈常用指标与方法 | 第20-25页 |
2.5.1 血乳酸 | 第21-22页 |
2.5.2 通气量 | 第22-23页 |
2.5.3 心率 | 第23-24页 |
2.5.4 表面肌电 | 第24页 |
2.5.5 其他指标 | 第24-25页 |
2.6 场地测试方法 | 第25-28页 |
2.6.1 20米折返跑 | 第25-26页 |
2.6.2 6分钟步行试验 | 第26-28页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28-33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28-29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29-32页 |
3.2.1 实验法 | 第29-31页 |
3.2.2 数理统计法 | 第31-32页 |
3.3 技术路线 | 第32-33页 |
4 研究结果 | 第33-49页 |
4.1 20米折返跑推测无氧阈强度回归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 第33-42页 |
4.1.1 20米折返跑受试者基本情况 | 第33-34页 |
4.1.2 20米折返跑和递增负荷运动试验所测无氧阈的关系 | 第34-35页 |
4.1.3 20米折返跑受试者各指标相关性分析 | 第35-36页 |
4.1.4 20米折返跑推测无氧阈强度回归模型的建立 | 第36页 |
4.1.5 20米折返跑推测无氧阈强度回归模型的检验 | 第36-42页 |
4.2 6分钟步行试验推测无氧阈强度回归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 第42-49页 |
4.2.1 6分钟步行试验受试者基本情况 | 第42-43页 |
4.2.2 6分钟步行试验受试者各指标相关性分析 | 第43页 |
4.2.3 6分钟步行试验推测无氧阈强度回归模型的建立 | 第43-44页 |
4.2.4 6分钟步行试验推测无氧阈强度回归模型的检验 | 第44-49页 |
5 分析与讨论 | 第49-55页 |
5.1 测试仪器、测试环境的稳定性 | 第49-50页 |
5.1.1 乳酸阈和通气阈出现时间 | 第49-50页 |
5.1.2 乳酸阈和通气阈的关系 | 第50页 |
5.2 20米折返跑推测无氧阈强度的回归模型的分析 | 第50-53页 |
5.2.1 进入20米折返跑推测无氧阈强度回归模型中的指标 | 第51-52页 |
5.2.2 未进入20米折返跑推测无氧阈强度回归模型中的指标 | 第52-53页 |
5.3 6分钟步行试验推测无氧阈强度的回归模型的分析 | 第53-54页 |
5.4 回归模型的应用方法 | 第54-55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55-56页 |
6.1 结论 | 第55页 |
6.2 建议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附录 | 第63-73页 |
附录A:身体状况安全问卷(PAR-Q问卷)调查 | 第63-64页 |
附录B:知情同意书 | 第64-66页 |
附录C:国际身体活动问卷(长卷) | 第66-71页 |
附录D:身体形态机能测试方法 | 第71-72页 |
附录E:递增负荷试验记录表 | 第72-73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