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缩略语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4页 |
一、转pepc基因水稻的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1、转pepc基因水稻的基因工程 | 第13页 |
2、转pepc基因水稻光合生理特性 | 第13-15页 |
3、转pepc基因水稻的生理育种 | 第15-16页 |
二、PA的研究进展 | 第16-20页 |
1、PA产生的磷脂酶信号通路 | 第17页 |
2、植物胁迫过程中PA的形成 | 第17-18页 |
3、PA的生理功能 | 第18-19页 |
4、PA在植物保护中的作用 | 第19页 |
5、PA的靶标 | 第19-20页 |
三、Rubisco的结构和性质 | 第20-21页 |
1、Rubisco的结构 | 第20-21页 |
2、Rubisco的性质 | 第21页 |
四、蛋白质羰基化的产生及其意义 | 第21-22页 |
1、蛋白质羰基化的产生 | 第21-22页 |
2、蛋白质羰基化的意义 | 第22页 |
五、展望 | 第22-24页 |
第二章 转pepc基因水稻在盐胁迫下的光合特性 | 第24-5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5-27页 |
·植物材料和生长条件 | 第25页 |
·气体交换参数的测定 | 第25页 |
·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 | 第25页 |
·PEPCase活性的测定 | 第25-26页 |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26页 |
·RuBPCase相对含量和活性的测定 | 第26-27页 |
·O_2~(·-) 和H_2O_2在叶片中积累的测定 | 第27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2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7-50页 |
·WT和PC在不同处理条件下的形态特征 | 第27-29页 |
·水稻光合生理特征 | 第29-33页 |
·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 | 第33-39页 |
·快速光曲线(Rapid light curve,RLC)及其拟合参数 | 第39-41页 |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41-43页 |
·WT和PC处理前后PEPCase活性的比较 | 第43-45页 |
·WT和PC处理前后RuBPCase活性的比较 | 第45-46页 |
·WT和PC处理后的Rubisco大亚基及其羰基含量的变化 | 第46-48页 |
·H_2_O2和O_2~(·-)在叶片中的积累情况 | 第48-50页 |
3 讨论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60页 |
结论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