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缩略词表 | 第11-12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5页 |
1 植物综合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百分制记分法 | 第13页 |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13-14页 |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 第14页 |
·层次分析法 | 第14-15页 |
·主成分分析法 | 第15页 |
2 切花菊切花标准 | 第15-17页 |
·日本农林水产省切花菊标准 | 第15-16页 |
·荷兰花卉拍卖协会(VBN)菊花切花标准 | 第16页 |
·中国菊花(大菊类)切花质量等级标准 | 第16-17页 |
3 数量性状的遗传研究 | 第17-23页 |
·数量遗传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菊花数量性状遗传分析 | 第20-23页 |
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单头切花菊品质性状综合评价体系构建 | 第25-35页 |
摘要 | 第25-2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6-30页 |
·试验材料 | 第26-27页 |
·实验设计 | 第27页 |
·层次结构的分析与建立 | 第27-30页 |
·性状测定方法 | 第30页 |
·统计分析 | 第3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0-33页 |
·各因子评分标准的确定 | 第30-31页 |
·各影响因子的权重值 | 第31-32页 |
·单头切花菊品种的得分及等级 | 第32-33页 |
3 讨论 | 第33-35页 |
第三章 多头切花菊品质性状综合评价体系构建 | 第35-43页 |
摘要 | 第3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8页 |
·试验材料 | 第35页 |
·试验设计 | 第35页 |
·层次结构的分析与建立 | 第35-37页 |
·性状测定方法 | 第37-38页 |
·统计分析 | 第3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8-42页 |
·各因子评分标准的确定 | 第38-39页 |
·各影响因子的权重值 | 第39-42页 |
·评价体系的检验 | 第42页 |
3 讨论 | 第42-43页 |
第四章 单头切花菊花径与其他重要数量性状的相关与通径分析 | 第43-51页 |
摘要 | 第4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3-45页 |
·试验材料 | 第43-44页 |
·试验方法 | 第44页 |
·统计分析 | 第44-4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5-47页 |
·12个性状的统计数据 | 第45页 |
·相关分析 | 第45-46页 |
·遗传力和相关遗传力分析 | 第46页 |
·遗传系数通径分析 | 第46-47页 |
3 讨论 | 第47-51页 |
第五章 多头切花菊数量性状的遗传变异与相关研究 | 第51-59页 |
摘要 | 第5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1-52页 |
·试验材料 | 第51页 |
·试验方法 | 第51-52页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5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2-53页 |
·性状遗传参数分析 | 第52-53页 |
·相关性分析 | 第53页 |
3 讨论 | 第53-59页 |
全文总结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