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3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偏振成像技术的应用及发展 | 第13-17页 |
1.3 偏振成像测量仪器 | 第17-23页 |
1.4 光学仪器定标 | 第23-26页 |
1.4.1 辐射定标链路 | 第24-25页 |
1.4.2 辐射定标技术 | 第25页 |
1.4.3 大视场偏振成像系统的偏振定标 | 第25-26页 |
1.5 本论文的研究必要性 | 第26-27页 |
1.6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7-30页 |
第2章 偏振成像测量原理 | 第30-43页 |
2.1 偏振的数学描述 | 第30-35页 |
2.1.1 Stokes矢量 | 第30-31页 |
2.1.2 Mueller矩阵 | 第31-35页 |
2.2 线偏振器 | 第35-38页 |
2.2.1 偏振棱镜 | 第35-36页 |
2.2.2 光滑介质板 | 第36-37页 |
2.2.3 偏振片 | 第37-38页 |
2.3 多角度偏振成像仪及其测量原理 | 第38-42页 |
2.3.1 仪器光学系统设计总体方案 | 第38-41页 |
2.3.2 偏振测量基本原理 | 第41-4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3章 DPC偏振成像测量建模分析 | 第43-60页 |
3.1 DPC偏振成像测量数学建模 | 第43-48页 |
3.1.1 镜头的Mueller矩阵 | 第44-46页 |
3.1.2 偏振通道单像元辐射测量模型 | 第46-47页 |
3.1.3 辐射测量模型全视场推演 | 第47-48页 |
3.2 偏振成像测量正演仿真 | 第48-54页 |
3.2.1 全视场均一非偏光入射正演仿真 | 第49-51页 |
3.2.2 全视场均一线偏光入射正演仿真 | 第51-54页 |
3.3 偏振测量反演误差分析 | 第54-59页 |
3.3.1 通道相对透射率T定标偏差的影响 | 第54-56页 |
3.3.2 空间高频相对透射率/响应率g定标偏差的影响 | 第56页 |
3.3.3 线偏振片方位角α定标偏差的影响 | 第56-57页 |
3.3.4 镜头起偏度ε定标偏差的影响 | 第57页 |
3.3.5 主要仪器参数定标偏差的影响 | 第57-58页 |
3.3.6 主要仪器参数定标偏差的分配 | 第58-5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4章 DPC全视场偏振定标 | 第60-80页 |
4.1 测量模型的验证 | 第60-62页 |
4.2 偏振定标总则 | 第62-64页 |
4.3 三检偏通道相对透射率T定标 | 第64-65页 |
4.4 空间高频相对响应g定标 | 第65-66页 |
4.5 空间低频相对透射率P定标 | 第66-69页 |
4.6 全视场镜头起偏度ε定标 | 第69-76页 |
4.6.1 整机状态下非偏通道ε定标 | 第69-73页 |
4.6.2 纯镜头全波段起偏度ε定标 | 第73-76页 |
4.7 转轮内偏振片绝对方位角α定标 | 第76-79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5章 DPC实验室性能测定 | 第80-96页 |
5.1 CCD帧转移缺陷校正 | 第80-83页 |
5.2 DPC辐射动态范围上限测定 | 第83-85页 |
5.3 三检偏通道像元配准测定 | 第85-88页 |
5.4 偏振定标精度实验验证 | 第88-94页 |
5.4.1 偏振度调控原理 | 第89-91页 |
5.4.2 偏振光实验验证 | 第91-93页 |
5.4.3 无偏光实验验证 | 第93-9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6-101页 |
6.1 总结 | 第96-98页 |
6.2 展望 | 第98-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9页 |
致谢 | 第109-111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