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20页 |
1.1 短连梁结构概述 | 第9-11页 |
1.1.1 短连梁结构的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地震作用下短连梁对结构的重要性 | 第10-11页 |
1.2 剪力墙中短连梁的受力特点 | 第11-12页 |
1.3 短连梁在国内外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2 中国规范关于设计短连梁的规定 | 第15-17页 |
1.4 短连梁在设计中存在的疑难点 | 第17-18页 |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2 短连梁的构造要求及设计原则 | 第20-28页 |
2.1 短连梁的设计与构造要求 | 第20-22页 |
2.1.1 短连梁设计原则 | 第20-21页 |
2.1.2 短连梁中的各类钢筋构造要求 | 第21-22页 |
2.2 短连梁混凝土本构关系及破坏形式与损伤 | 第22-26页 |
2.2.1 材料的本构关系 | 第22-24页 |
2.2.2 短连梁破坏形式和混凝土断裂损伤模型 | 第24-26页 |
2.3 短连梁的抗震性能分析方法 | 第26-28页 |
3 不同配筋短连梁有限元建模及分析方案 | 第28-37页 |
3.1 短连梁有限元建模过程 | 第28-33页 |
3.1.1 短连梁模型的外形尺寸 | 第29页 |
3.1.2 短连梁材料性能 | 第29-30页 |
3.1.3 短连梁承载力设计及配筋设计 | 第30-33页 |
3.2 有限元模拟加载方案 | 第33-35页 |
3.2.1 加载装置模型及模拟加载制度 | 第33-35页 |
3.2.2 短连梁模型的失效准则 | 第35页 |
3.3 模拟的测量方法及内容 | 第35-37页 |
3.3.1 短连梁模型的测点布置和测量方法 | 第35-36页 |
3.3.2 测量的主要内容 | 第36-37页 |
4 有限元模拟现象及结果 | 第37-62页 |
4.1 测量数据结果总的说明 | 第37-39页 |
4.1.1 短连梁模型各加载位移等级下荷载峰值 | 第37-38页 |
4.1.2 钢筋应变值的说明 | 第38-39页 |
4.2 短连梁模型LL-1的结果 | 第39-46页 |
4.2.1 破坏形态 | 第40-41页 |
4.2.2 滞回曲线 | 第41-42页 |
4.2.3 钢筋的应变测量结果与分析 | 第42-46页 |
4.3 短连梁模型LL-2的结果 | 第46-53页 |
4.3.1 破坏形态 | 第46-48页 |
4.3.2 滞回曲线 | 第48页 |
4.3.3 钢筋的应变测量结果与分析 | 第48-53页 |
4.4 短连梁模型LL-3的结果 | 第53-62页 |
4.4.1 破坏形态 | 第53-55页 |
4.4.2 滞回曲线 | 第55页 |
4.4.3 钢筋的应变测量结果与分析 | 第55-62页 |
5 有限元模拟结果的综合分析及总结 | 第62-77页 |
5.1 短连梁破坏形态的分析 | 第62-64页 |
5.1.1 模型破坏过程的异同 | 第62-63页 |
5.1.2 短连梁最终破坏混凝土刚度的分析 | 第63-64页 |
5.2 不同种类钢筋对短连梁受力性能的影响 | 第64-66页 |
5.2.1 普通钢筋的应变规律及对短连梁受力性能的影响 | 第64-65页 |
5.2.2 斜向钢筋的应变规律及对短连梁受力性能的影响 | 第65-66页 |
5.3 设计参数对短连梁受力性能的影响 | 第66-68页 |
5.3.1 名义剪压比 | 第66-67页 |
5.3.2 配箍特征值 | 第67页 |
5.3.3 剪箍比 | 第67-68页 |
5.4 短连梁抗震性能分析 | 第68-74页 |
5.4.1 承载能力退化 | 第68-69页 |
5.4.2 滞回性能与骨架曲线 | 第69-71页 |
5.4.3 位移延性及耗能性能 | 第71-73页 |
5.4.4 刚度退化 | 第73-74页 |
5.5 验证有限元分析结果的合理性 | 第74-77页 |
5.5.1 引用参考文献试验数据对比 | 第74-76页 |
5.5.2 分析数据判断有限元分析合理性 | 第76-77页 |
6 结论和展望 | 第77-79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77页 |
6.2 展望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