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河流论文

清江流域长阳段非点源污染源分析及氮磷流失特征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1-19页
    1.1 非点源污染概述第11-12页
    1.2 非点源污染研究进展第12-17页
        1.2.1 非点源污染来源研究第12页
        1.2.2 非点源污染负荷定量研究第12-13页
        1.2.3 非点源污染产生机理研究第13-15页
        1.2.4 非点源污染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第15-16页
        1.2.5 基于SWAT的非点源污染模拟研究第16页
        1.2.6 小结第16-17页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7-19页
        1.3.1 研究内容第17-18页
        1.3.2 技术路线第18-19页
2 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准备第19-25页
    2.1 基本情况第19-24页
        2.1.1 自然概况第19页
        2.1.2 社会经济概况第19-20页
        2.1.3 水环境现状概况第20-24页
    2.2 数据整理与收集第24-25页
        2.2.1 SWAT基本数据第24页
        2.2.2 污染源数据库第24-25页
3 研究区域污染源计算第25-35页
    3.1 污染源清单调查计算第25-33页
        3.1.1 工业污染第25-26页
        3.1.2 农业施肥污染第26-27页
        3.1.3 畜禽面源污染第27-28页
        3.1.4 水产养殖污染第28-31页
        3.1.5 生活污染第31-33页
    3.2 污染源计算结果第33-35页
4 SWAT模型的建立与率定验证第35-45页
    4.1 SWAT模型原理概述第35-37页
        4.1.1 水文子模块第35页
        4.1.2 土壤侵蚀子模块第35-36页
        4.1.3 营养物迁移子模块第36-37页
    4.2 模型构建与数据准备第37-41页
        4.2.1 模型构建第37-38页
        4.2.2 污染负荷的输入第38-39页
        4.2.3 模型率定与验证的准备第39-41页
    4.3 SWAT率定验证第41-44页
        4.3.1 径流率定验证第41-42页
        4.3.2 水质率定验证第42-44页
    4.4 本章小结第44-45页
5 SWAT模拟结果分析第45-56页
    5.1 污染负荷时空分布特征第45-48页
        5.1.1 非点源污染负荷时间分布第45-46页
        5.1.2 泥沙负荷入河模数空间分布第46页
        5.1.3 氮负荷入河模数空间分布第46-47页
        5.1.4 磷负荷入河模数空间分布第47-48页
    5.2 典型支流子流域磷负荷输入输出特征第48-51页
        5.2.1 支流流域出口处磷输出量计算第49页
        5.2.2 支流流域磷负荷输入量计算第49-50页
        5.2.3 对比分析第50-51页
    5.3 不同水文年氮磷流失强度分析第51-52页
    5.4 非点源污染负荷的组分特征第52-53页
    5.5 各污染源对水体污染贡献率计算分析第53-54页
    5.6 本章小结第54-56页
6 研究区域降雨-氮磷入河模数回归分析第56-74页
    6.1 数据分析计算第56-57页
        6.1.1 数据选择第56页
        6.1.2 回归分析第56-57页
    6.2 全流域氮磷年入河模数与年降雨量关系第57-58页
    6.3 子流域氮磷入河模数与年降雨量关系第58-72页
        6.3.1 流域内各子流域氮磷入河模数与降雨量关系第58-61页
        6.3.2 以石灰岩土为主的子流域氮磷入河模数与降雨量关系第61-64页
        6.3.3 以黄棕壤土为主的子流域氮磷入河模数与降雨量关系第64-67页
        6.3.4 石灰岩土与黄棕壤的氮磷流失特征对比第67-72页
    6.4 结论第72-74页
7 结论与展望第74-77页
    7.1 主要结论第74-75页
    7.2 创新点第75页
    7.3 展望第75-77页
8 参考文献第77-81页
9 附录第81-82页
10 致谢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气垫式调压室水电站大波动过渡过程水力特性研究
下一篇:流域水文过程的数据同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