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绪论第11-22页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1-12页
        (一) 研究目的第11页
        (二) 研究意义第11-12页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2-20页
        (一) 国内相关研究第12-15页
        (二) 国外相关研究第15-20页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第20-21页
        (一) 研究思路第20-21页
        (二) 研究方法第21页
    四、创新点第21-22页
第一章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基本理论概述第22-31页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的必要性第22-26页
        (一) 巩固大学生思想的需要第22-23页
        (二) 规范大学生行为的需要第23-24页
        (三) 实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第24-25页
        (四) 完成大学生历史使命的需要第25-26页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基本概念第26-28页
        (一)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第26-27页
        (二)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的基本内涵第27-28页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特征第28-31页
        (一) 主体性第29页
        (二) 实践性第29页
        (三) 长期性第29-30页
        (四) 渗透性第30-31页
第二章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的现状调查第31-48页
    一、调查设计第31-36页
        (一) 问卷设计第31页
        (二)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第31-32页
        (三) 问卷的发放和统计第32-36页
    二、现状解读第36-40页
        (一) 养成目标不明确第36-37页
        (二) 养成自觉性不高第37-38页
        (三) 养成践行缺失第38-39页
        (四) 养成方法单一第39-40页
    三、影响因素第40-48页
        (一) 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第40-42页
        (二) 多元文化的思想冲击第42-43页
        (三) 网络信息的不良诱导第43-44页
        (四) 教育环境的社会脱节第44-45页
        (五) 大学生自身的因素第45-46页
        (六) 缺乏完善的自我养成评价体系第46-48页
第三章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路径第48-65页
    一、树立明确的养成目标第48-50页
        (一) 内化目标第48-49页
        (二) 外化目标第49页
        (三) 固化目标第49-50页
    二、促进主体自我养成第50-55页
        (一) 学思合一,实现价值自觉第50-51页
        (二) 内省自律,强化价值自信第51-52页
        (三) 躬行践履,促进价值自成第52-54页
        (四) 慎独,完成价值自为第54-55页
    三、加强环境协同养成第55-61页
        (一) 学校环境的熏陶第55-57页
        (二) 家庭环境的渗透第57-58页
        (三) 社会环境的陶冶第58-59页
        (四) 网络环境的潜移默化第59-61页
    四、采用多元化方法养成第61-62页
        (一) 价值观澄清法第61页
        (二) 角色自居法第61-62页
        (三) 社会行动法第62页
    五、建立完善的自我养成评价体系第62-65页
        (一) 评价主体系统化第62-63页
        (二) 评价标准具体化第63页
        (三) 评价原则规范化第63-64页
        (四) 评价方法多样化第64-65页
结语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69页
附录第69-74页
致谢第74-7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教育研究
下一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的建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