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论文

我国第三部门承接公共服务职能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目录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9-17页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9-10页
        1.1.1 选题的背景第9页
        1.1.2 选题的意义第9-10页
    1.2 文献综述第10-15页
        1.2.1 关于公共服务职能和第三部门概念的研究综述第10-11页
        1.2.2 有关第三部门发展的研究综述第11-14页
        1.2.3 我国第三部门承接公共服务职能的研究综述第14-15页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第15页
        1.3.1 文献研究方法第15页
        1.3.2 历史分析方法第15页
    1.4 论文的创新点第15-17页
        1.4.1 将我国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转变与第三部门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第15-16页
        1.4.2 探讨如何提高第三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第16-17页
第2章 我国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转变及第三部门发展概述第17-23页
    2.1 相关概念与理论概述第17-18页
        2.1.1 第三部门概念界定第17-18页
        2.1.2 公共服务职能概念界定第18页
    2.2 我国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转变的背景及存在的问题第18-20页
        2.2.1 我国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转变的背景第19页
        2.2.2 我国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转变存在的问题第19-20页
    2.3 第三部门承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理论依据第20-23页
        2.3.1 政府失灵理论第20-21页
        2.3.2 市场失灵理论第21页
        2.3.3 优势互补理论第21-22页
        2.3.4 善治理论第22-23页
第3章 我国第三部门承接公共服务职能的现状与原因分析第23-35页
    3.1 我国第三部门兴起的社会背景和发展历程第23-26页
        3.1.1 我国第三部门兴起的社会背景第23-24页
        3.1.2 我国第三部门的发展历程第24-26页
    3.2 我国第三部门承接公共服务职能的现状第26-30页
        3.2.1 我国第三部门活动的地域及承接公共服务领域现状分析第27-28页
        3.2.2 我国第三部门参与公共服务供给的模式分析第28-30页
        3.2.3 我国第三部门承接公共服务职能的发展趋势分析第30页
    3.3 我国第三部门承接公共服务职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30-32页
        3.3.1 我国第三部门的群众基础薄弱第31页
        3.3.2 我国第三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薄弱第31-32页
        3.3.3 我国的双重管理体制限制第三部门的发展第32页
        3.3.4 我国第三部门运作的资源供给不足第32页
    3.4 我国第三部门承接公共服务职能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32-35页
        3.4.1 第三部门发展基础薄弱第32-33页
        3.4.2 政府与第三部门之间存在相互信任危机第33-34页
        3.4.3 国家对第三部门缺乏有力的资金支持第34-35页
第4章 加快我国第三部门承接公共服务职能的对策第35-40页
    4.1 营造有利于第三部门发展的法制环境第35-36页
        4.1.1 打破双重管理体制的制约第35页
        4.1.2 从法律上明确第三部门的法律地位及监督机制第35-36页
    4.2 多方争取财政支持第36-37页
        4.2.1 增强第三部门资金使用效率第36页
        4.2.2 加大国家的扶持力度第36-37页
    4.3 夯实第三部门的群众基础第37-38页
        4.3.1 培育公众的公益精神及公民参与意识第37-38页
        4.3.2 建立严格、透明、完善的财务报告制度第38页
    4.4 多方面提高第三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第38-40页
        4.4.1 改革人事制度第38-39页
        4.4.2 健全合作机制第39页
        4.4.3 创新公共服务种类第39-40页
第5章 结论第40-42页
    5.1 论文研究的主要成果第40页
    5.2 论文研究的贡献与不足之处第40-42页
        5.2.1 论文研究的贡献第40页
        5.2.2 论文研究的不足之处第40-42页
参考文献第42-46页
致谢第46-47页
作者简介第47页

论文共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转型时期我国公共政策终结研究
下一篇:多元不饱和水溶液体系的等压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