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目的 | 第10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0-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1.2.1 关于政策终结概念的界定 | 第12-13页 |
1.2.2 国外公共政策终结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3 国内公共政策终结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4 对国内外公共政策终结研究的评价 | 第16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1 文献分析法 | 第16-17页 |
1.3.2 系统分析方法 | 第17页 |
1.3.3 案例研究法 | 第17页 |
1.4 创新点 | 第17-18页 |
1.4.1 提出建立政策终结定期审查制度的对策 | 第17页 |
1.4.2 提出建立政策终结责任追究机制的对策 | 第17-18页 |
第2章 公共政策终结概述 | 第18-25页 |
2.1 政策终结的定义与特征 | 第18页 |
2.1.1 政策终结的定义 | 第18页 |
2.1.2 政策终结的特征 | 第18页 |
2.2 政策终结的原因、类型与方式 | 第18-22页 |
2.2.1 政策终结的原因 | 第18-20页 |
2.2.2 政策终结的类型 | 第20页 |
2.2.3 政策终结的一般方式 | 第20-22页 |
2.3 狄龙、克帕特里、伯恩等人政策终结的分析模式 | 第22-25页 |
2.3.1 狄龙的政策终结障碍分析框架 | 第22页 |
2.3.2 克帕特里等人的影响政策终结的客观变量模型 | 第22-23页 |
2.3.3 伯恩的十二点终结策略 | 第23-25页 |
第3章 转型时期我国公共政策终结的发展历程及成效 | 第25-31页 |
3.1 转型时期我国公共政策终结的背景 | 第25-26页 |
3.1.1 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出 | 第25页 |
3.1.2 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 | 第25-26页 |
3.1.3 全球化与中国入世 | 第26页 |
3.2 转型时期我国公共政策终结的三次浪潮 | 第26-29页 |
3.2.1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 第26-27页 |
3.2.2 20世纪90年代初期 | 第27-28页 |
3.2.3 21世纪初期中国入世 | 第28-29页 |
3.3 转型时期我国公共政策终结的成效 | 第29-31页 |
3.3.1 政策终结提高了政府的工作绩效 | 第29页 |
3.3.2 政策终结节省了政策资源 | 第29-30页 |
3.3.3 政策终结促进了政策的优化 | 第30页 |
3.3.4 政策终结促使了市场经济与国际接轨 | 第30-31页 |
第4章 转型时期我国公共政策终结的现状分析 | 第31-37页 |
4.1 转型时期我国公共政策终结的现状 | 第31-32页 |
4.1.1 政策终结顺应时代发展需要 | 第31页 |
4.1.2 政策终结逐渐常态化 | 第31页 |
4.1.3 政策终结与政策改革和政策创新相伴随 | 第31-32页 |
4.2 转型时期我国公共政策终结的问题 | 第32-34页 |
4.2.1 政策终结不及时 | 第32-33页 |
4.2.2 政策终结不当造成政策冲突 | 第33页 |
4.2.3 政策终结力度不够 | 第33页 |
4.2.4 政策终结的程序不规范 | 第33-34页 |
4.2.5 政策终结的组织机制不健全 | 第34页 |
4.2.6 政策终结的成本高昂 | 第34页 |
4.3 转型时期我国公共政策终结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4-37页 |
4.3.1 政府部门对政策终结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 第34-35页 |
4.3.2 终结措施缺少可操作性的程序和监督惩罚机制 | 第35页 |
4.3.3 组织机构的特性限制政策终结 | 第35-36页 |
4.3.4 利益冲突是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 第36-37页 |
第5章 转型时期我国公共政策终结的促进对策 | 第37-49页 |
5.1 提高对政策终结的认识 | 第37-38页 |
5.1.1 加强宣传解释 | 第37页 |
5.1.2 恰当运用媒体舆论工具 | 第37-38页 |
5.1.3 把握政策终结的时机 | 第38页 |
5.2 建立政策终结的定期审查制度 | 第38-40页 |
5.2.1 确立公共政策终结定期审查的主体和范围 | 第39页 |
5.2.2 明确行政法规类公共政策终结定期审查的时间周期 | 第39页 |
5.2.3 建立一般性公共政策终结的年度审查机制 | 第39-40页 |
5.3 大力推进公共政策终结的规范化进程 | 第40-43页 |
5.3.1 广泛征求各方意见 | 第40-41页 |
5.3.2 公开政策评估的结果 | 第41页 |
5.3.3 坚持政策终结的法制化程序 | 第41-42页 |
5.3.4 建立政策终结的监控机制 | 第42页 |
5.3.5 建立政策终结的责任追究机制 | 第42-43页 |
5.4 完善政策终结的组织机制 | 第43-44页 |
5.4.1 克服组织的惯性作用 | 第43页 |
5.4.2 科学设计组织结构 | 第43-44页 |
5.5 政策终结要妥善处理社会利益关系 | 第44-45页 |
5.5.1 建立利益补偿机制 | 第44页 |
5.5.2 实现合理的利益结构重置 | 第44-45页 |
5.6 合理控制政策终结的成本 | 第45-46页 |
5.6.1 尽量降低政策终结需要付出的新成本 | 第45-46页 |
5.6.2 及时监控政策终结的成本 | 第46页 |
5.7 提高政策终结的技术能力 | 第46-49页 |
5.7.1 坚持废旧立新并举 | 第46页 |
5.7.2 理性选择传播试探性信息 | 第46-47页 |
5.7.3 做出必要妥协以减少终结代价 | 第47页 |
5.7.4 适当运用强制力推行终结程序 | 第47-49页 |
第6章 结论 | 第49-51页 |
6.1 论文研究的主要成果 | 第49页 |
6.1.1 总结了转型时期我国公共政策终结的三次浪潮 | 第49页 |
6.1.2 指出了转型时期我国公共政策终结的成绩与不足共存 | 第49页 |
6.1.3 完善我国公共政策终结工作的重点是推进政策终结的规范化进程 | 第49页 |
6.1.4 提高政策终结的技术能力是完善我国政策终结工作的有力措施 | 第49页 |
6.2 论文研究的不足之处及展望 | 第49-51页 |
6.2.1 论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49-50页 |
6.2.2 下一步的研究展望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作者简介 | 第56-57页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