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家河长6油层地质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1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8-9页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要求 | 第9-10页 |
1.4 创新点 | 第10-11页 |
第二章 油田概况 | 第11-14页 |
2.1 区域构造背景 | 第11-12页 |
2.2 油藏地质基本特征 | 第12页 |
2.3 区域勘探开发历程 | 第12-14页 |
第三章 地层划分对比及其特征 | 第14-23页 |
3.1 地层划分对比 | 第14-20页 |
3.1.1 地层划分依据 | 第14-15页 |
3.1.2 标志层 | 第15-18页 |
3.1.3 地层划分对比方法 | 第18-20页 |
3.1.4 地层划分对比的结果 | 第20页 |
3.2 地层特征 | 第20-23页 |
3.2.1 侏罗系延安组 | 第20-21页 |
3.2.2 三叠系延长组 | 第21-23页 |
第四章 油田构造特征和成藏条件 | 第23-25页 |
4.1 微构造特征 | 第23-24页 |
4.2 油藏成藏条件 | 第24-25页 |
第五章 沉积相划分与砂体展布特征 | 第25-30页 |
5.1 沉积微相类型 | 第25-27页 |
5.2 沉积相带及砂体展布特征 | 第27-30页 |
第六章 储层研究 | 第30-48页 |
6.1 岩石学特征 | 第30-32页 |
6.1.1 矿物成熟度 | 第30页 |
6.1.2 结构成熟度 | 第30-32页 |
6.2 物性特征 | 第32-35页 |
6.2.1 孔隙度分布特征 | 第32页 |
6.2.2 渗透率分布特征 | 第32-34页 |
6.2.3 孔隙度与渗透率平面分布特征 | 第34页 |
6.2.4 孔隙度与渗透率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 | 第34-35页 |
6.3 成岩作用特征 | 第35-37页 |
6.3.1 压实及压溶作用 | 第35-36页 |
6.3.2 胶结充填作用 | 第36页 |
6.3.3 溶蚀作用 | 第36页 |
6.3.4 交代作用 | 第36页 |
6.3.5 粘土矿物 | 第36-37页 |
6.4 孔隙结构特征 | 第37-38页 |
6.4.1 孔隙类型 | 第37页 |
6.4.2 孔喉大小及分布 | 第37-38页 |
6.5 非均质性特征 | 第38-44页 |
6.5.1 层内非均质性 | 第38-43页 |
6.5.2 层间非均质性 | 第43页 |
6.5.3 平面非均质性 | 第43-44页 |
6.6 渗流特征 | 第44-45页 |
6.6.1 相渗曲线特征 | 第44-45页 |
6.6.2 岩石润湿性 | 第45页 |
6.7 储层分类及评价 | 第45-48页 |
6.7.1 储层分类及评价标准 | 第45-46页 |
6.7.2 储层评价结果 | 第46-48页 |
第七章 油藏特征及储量计算 | 第48-54页 |
7.1 圈闭及油藏类型 | 第48页 |
7.2 油水性质 | 第48-50页 |
7.2.1 原油性质 | 第48-49页 |
7.2.2 油田水性质 | 第49页 |
7.2.3 渗流特征 | 第49-50页 |
7.2.4 温压系统 | 第50页 |
7.2.5 产能 | 第50页 |
7.3 含油饱和度与有效厚度平面分布 | 第50页 |
7.4 储量计算 | 第50-54页 |
7.4.1 储量参数的确定 | 第51-52页 |
7.4.2 计算方法和结果 | 第52-54页 |
第八章 储层建模 | 第54-65页 |
8.1 储层建模方法 | 第54页 |
8.2 储层随机建模的工作流程 | 第54-56页 |
8.2.1 建立井模型 | 第54-55页 |
8.2.2 建立构造及层模型 | 第55页 |
8.2.3 建立参数模型 | 第55-56页 |
8.3 唐家河区长 6 储层随机模拟 | 第56-65页 |
8.3.1 多井测井解释与评价 | 第56-58页 |
8.3.2 网格设计 | 第58页 |
8.3.3 曲线离散化 | 第58页 |
8.3.4 变差函数分析 | 第58-60页 |
8.3.5 构造起伏及层面模拟 | 第60-61页 |
8.3.6 岩性模拟 | 第61-62页 |
8.3.7 储层属性参数模拟 | 第62-65页 |
第九章 油气富集规律与有利区块优选 | 第65-69页 |
9.1 油气富集规律 | 第65-67页 |
9.1.1 有利的沉积微相是油气的主要富集带 | 第65-66页 |
9.1.2 微构造侧翼油气富集 | 第66-67页 |
9.2 有利区块优选 | 第67-69页 |
9.2.1 第一区块 | 第67-68页 |
9.2.2 第二区块 | 第68页 |
9.2.3 第三区块 | 第68-69页 |
第十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4-75页 |
唐家河长 6 储层特征图版 | 第75-81页 |
图版 I | 第75-77页 |
图版Ⅱ | 第77-80页 |
图版 Ⅲ | 第80-81页 |
详细摘要 | 第8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