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9页 |
1 梨小食心虫的生物学特性 | 第11-14页 |
1.1 寄主、分布 | 第11-12页 |
1.2 形态特征 | 第12页 |
1.3 年发生消长规律及成虫昼夜活动节律 | 第12-14页 |
2 梨小食心虫成虫监测 | 第14-16页 |
2.1 性诱剂监测技术及其影响因素 | 第14-16页 |
2.2 食物源引诱剂监测技术及其影响因素 | 第16页 |
2.3 灯光监测技术及其影响因素 | 第16页 |
3 梨小食心虫综合防治 | 第16-17页 |
4 科学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梨小食心虫成虫发生消长规律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 第19-2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9-20页 |
1.1 试验地概况 | 第19页 |
1.2 试验材料 | 第19页 |
1.3 试验方法 | 第19页 |
1.4 数据处理 | 第19-2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0-24页 |
2.1 不同寄主间梨小食心虫成虫的发生消长规律 | 第20-22页 |
2.2 梨小食心虫成虫发生消长规律与其影响因子的关系 | 第22-24页 |
3 小结和讨论 | 第24-26页 |
第三章 梨小食心虫成虫昼夜活动节律研究 | 第26-3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6-27页 |
1.1 试验地概况 | 第26页 |
1.2 试验材料 | 第26页 |
1.3 试验方法 | 第26-27页 |
1.4 数据处理 | 第2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7-31页 |
2.1 梨小食心虫越冬代成虫昼夜活动节律研究 | 第27-28页 |
2.2 梨小食心虫第 1 代成虫昼夜活动节律研究 | 第28-30页 |
2.3 梨小食心虫第 2、3、4 代成虫昼夜活动节律研究 | 第30-31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31-33页 |
第四章 梨小食心虫成虫种群监测措施效果比较 | 第33-5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3页 |
1.1 试验地概况 | 第33页 |
1.2 试验材料 | 第33页 |
1.3 试验方法 | 第33页 |
1.4 数据处理 | 第3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3-49页 |
2.1 梨小食心虫越冬代成虫种群监测措施效果比较 | 第33-42页 |
2.2 梨小食心虫第 1 代成虫种群监测措施效果比较 | 第42-48页 |
2.3 梨小食心虫第 2、3、4 代成虫种群监测措施效果比较 | 第48页 |
2.4 性诱剂、糖醋液及黑光灯 3 种监测措施经济成本及生态效益比较分析 | 第48-49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49-51页 |
第五章 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诱蛾生理行为机制的研究 | 第51-5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1-52页 |
1.1 试验地概况 | 第51页 |
1.2 材料及装置 | 第51页 |
1.3 试验方法 | 第51-52页 |
1.4 数据分析 | 第5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2-56页 |
2.1 不同日龄梨小食心虫成虫对性诱剂的行为选择比较 | 第52-54页 |
2.2 食心虫单一性诱芯及其复合配置的诱蛾效率比较 | 第54-56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56-58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附表 1 梨小食心虫第 1 代成虫监测措施效果比较 | 第64-67页 |
附表 2 梨小食心虫第 2 代成虫监测措施效果比较 | 第67-72页 |
附表 3 梨小食心虫第 3 代成虫监测措施效果比较 | 第72-77页 |
附表 4 梨小食心虫第 4 代成虫监测措施效果比较 | 第77-83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第83-84页 |
作者简介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